社會在劇烈的轉型中,新道德觀挑戰著傳統的家庭教育,身為父母,應當如何在萬變的世代中教導孩子不變的真理呢?據統計展示,北美洲每小時有58個小孩子自殺、134個青少年離家出走、28個未婚少女懷孕生子、44個少女墮胎、376個青少年酗酒、1352個青少年吸毒。北美洲85%的中學生喝酒,57%曾吸毒,33%曾試用過大麻,25%經常用大麻,7%曾用過海洛英。網上色情的生意每年利潤為10億美元,2000萬人每月購買及使用色情物品,300萬人使用色情電話。

社會世俗化之衝擊

以前的家庭較多只有父親在外工作賺錢,母親一般留在家裡照顧孩子。可是,近代大都會的家庭多半需要父母兩人白天在外工作,才有足夠收入維持一家開支。照顧孩子的責任就逐漸由社會不同的單位負責,譬如托兒所、媬姆、學校、社會工作者、老師等。如此一來,教養孩童就變成僵化的制度及專業,政府的教育局與社工人員,就成了判決如何教育下一代的行政單位。

於1980年間,美國加州法院判決凡發現胚胎患有先天性遺傳不健全時,母親必須要墮胎。若父母忽視此法案,孩子長大後,有權利控告父母。強制性的墮胎經已在一些國家內推行,中國的一胎計劃生育政策亦包括墮胎的可行性。

家庭被社會制度取代後,誰來教導孩子道德價值觀呢?倘若教育局的領導人都趨向人文主義、人為萬物之尺度、道德標準只是相對、同性戀是遺傳的天性、離婚是無所謂的事等,試問基督徒父母如何面對這些衝擊呢?

 

父母天賦的撫養、教育、輔導、塑造性格等功能,逐漸由社會專業的機關取而代之。小孩子的道德規範、性格取向、人生價值觀等重要因素,都由電視、學校、朋友、社工等接管過來。於是,父母只有無助地向專家求救,與此同時,家庭與教會都向專家們俯首稱臣,父母將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推卸給專家與社會機關,專家們亦順應社會潮流,將世俗的價值觀教育下一代。

教育基督化的挑戰

創建環境、育善在家

常言道:「發智在師、育善在家」,師長給孩子智力的啟迪,但德育的培養則應該由父母悉心熏陶。老師和牧師固然重要,但是他們萬萬不能取代父母親的職任。中國《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孟母三遷」是因為她發現所住的環境對孟的成長不利,於是不顧一切地遷居以改善環境。又所謂「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看見孟子不用心學習,常常輟學,於是把織布機上用於穿引緯線的梭子割斷,以表示半途而廢的嚴重後果。《聖經》亦加此啟示:「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我們需要營造一個環境,讓孩子正常健全地塑造他們的德性。以下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要注意自己家裡面的氣氛:基督真的是家裡的主嗎?父母子女是否彼此尊重?父親是否真情忠誠愛母親呢?《聖經》的價值觀是否在家裡實行出來呢?我們是否言行一致呢?我們是否關注社會與教會的事?孩子看甚麼電視節目與書籍呢?父母是否經常與孩子一起討論電視節目的道德問題呢?我們討論有關同性婚姻或同性戀者等事件,作為基督徒的立場如何呢?利未記18:18-22,20:10-16;羅1:21-27;林前6:9-12等經文的解釋為何呢?

  2. 要注意孩子所接觸的環境:孩子就讀學校的校風如何呢?他們經常往來的同學對孩子有沒有壞影響?我們是否注意孩子用錢的習慣?孩子在互聯網上的朋友是誰?他們在網上流連忘返的內容是甚麼?我們有沒有與孩子討論音樂的選擇呢?如果孩子在學校上美術課,學校請來男女裸受模特兒,我們應如何引導孩子作合宜回應?作基督徒的立場與底線在哪裡呢?這些問題都需要父母引導孩子面對,孩子需要預設一些界線防備世俗道德觀的泛濫。

  3. 要注意孩子的內心世界:有沒有嘗試聆聽孩子的感受、盡量探求他們的內心世界呢?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抒發自己的感受?孩子是否心懷苦惱、憤憤不平呢?他們的自我形象是否健全?是否認為我們偏愛某個孩子呢?

精心設計、優質價值

有一位出色的建築師,他深明大義,知道要設計構圖時,必須從「大處」著眼。他需要明瞭建築物之使用目的、附近環境發展計劃、公司財務預算、社會市容的要求等因素。他聰明地將建築設計的觀念應用於孩子的教養上,基督教的價值觀是屬於「大處」的事情。當他生了第一個孩子後,他就花時間列舉他所珍惜的基督教價值,將這些不同的價值分為屬首要的、屬傳統的、與屬個人性的三方面。譬如:十誡、聖靈的果子、信望愛都屬首要的;感恩節聚餐、生日禮物、每年拍家庭照片屬傳統的;牆的顏色、頭髮的長短則屬個人性等。

他為首要的價值禱告,求神加添力量,自己實行,並教導孩子實行。他不獨自己禱告,請妻子與他一同禱告,共同努力教養孩子。他們「刻意」以神的標準教養子女,是先從「大處」上著眼,精心設計優質的基督教價值觀,培育孩子在主裡長大成人。他也裝備自己,進修孩童心理及兒童成長講座。他看到美國前總統杰弗遜(1743– 1826)撰寫《日常生活十誡》,他就抄錄下來作為自己每天的提示:

  1. 今日能做的事決不要推至明日。

  2. 自己能做的事決不要麻煩別人。

  3. 決不要花費還不曾到手的錢。

  4. 決不要貪圖便宜而購買並不需要的東西。

  5. 決不要驕傲,驕傲比飢餓、乾渴和寒冷更有害。

  6. 不要貪食,吃得過少是不會使人懊悔的。

  7. 不要作勉強的事,只有心甘情願才能精益求精,不厭其煩。

  8. 不可能發生的事決不要庸人自擾。

  9. 凡事要講究方式與方法。

  10. 當你氣惱時,先數到十,然後再說話,假如怒火中燒,就數到一百。

父母必須以《聖經》的真理作基礎,在做人處事上,都有堅定的立場、信念和態度。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知道父母在凡事上都持守既有的堅定立場,就必然跟從到底。反過來說,如果父母沒有可依從的清晰立場,子女在成長中也常顯得立場不穩定,可能在害怕被人排擠的情況下,較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例如有些青年基督徒知道同性婚姻不合神的心意,但是對於這些現象卻採取不理會、不關心的態度,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將自己的立場表明出來。

玉不琢、不成器

玉若不經過悉心雕琢,就制不成器物;寶玉必須經過千錘百鍊的切割雕琢,才能將它原有的光澤表露出來。玉石雖有優秀的質量,若不加以琢磨,仍然只是岩石內一塊不光澤的石頭。一個孩子也是如此,雖有天賦的優質、滿有神的形象,然而仍未能成為大器,合乎主用。父母就是神所賜的工匠,悉心地在小事上動手腳,加以雕琢塑造,並且少時就要開始,越早越好。中國古人甚至提倡胎教,近代兒童心理學家亦重視母親對胎兒的薰陶。

不要以為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無關痛癢,認為大事才需花心力。然而,《聖經》指出「小事上忠心、大事上神亦會使用我們」。小事上忠心就是要於小事上負責任、不鬆懈。小事包括換尿布時輕心與嬰孩談話,小孩走路跌倒將他扶起,抱在懷中安慰他;孩子在學校領獎時,細心欣賞他的成就;孩子給別人誤會時,耐心聆聽並投以信任;或孩子遺失手鐲時,安靜地與他一起在地上尋找。這些所謂小事,其實在孩子細小心靈中是大事,他們將一輩子記得父母親對他們所作的「小事」。

美國獨立宣言及憲法起草者富蘭克林(1706–1790),深受母親影響,在小原則的事上下工夫。當他要操練德行時,他為自己做了一本小冊子,寫下十三項必須實踐的德行:

  1. 節制 : 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2. 寡言 : 不說損人害己的話、避免無聊的談話。

  3. 秩序 : 東西要整理得井然有序、做事要定時。

  4. 果斷 : 下定決心完成份內的事、不可輕易改變決定。

  5. 節儉 : 不要浪費對人對己無益的一分鐘及任何東西。

  6. 勤勞 : 愛惜光陰、避免徒勞無益的行為。

  7. 誠懇 : 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思想純潔公正、說話要有根據。

  8. 公正 : 不做害人的事、不規避自己份內的職責。

  9. 中庸 : 避免極度、保持寬大為懷的胸襟。

  10. 整潔 : 注意保持身體、衣著和住處的整潔。

  11. 寧靜 : 不因芝麻小事、或者偶發、普通的事擾亂心靈的寧靜。

  12. 貞潔 : 不要因縱欲導致精神不振、身體虛弱。

  13. 謙遜 : 以基督為榜樣。

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每星期關注一件「小事」的德行,加以圈點,十三星期為一週期,一年分為四期。小原則就是雕琢材料的方位,意志就是雕刻家手中的工具,父母就是神所使用的雕刻家,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內進行塑造。

人不學、不知義

這是《三字經》承接著上文「玉不琢、不成器」的下聯。義者道理、道義、道德,這一切並非與生俱來,乃是人自幼從父母身上學習得來。學習並不一定端莊嚴肅坐在書桌前閱讀。德性的學習重於體驗、模擬、感化、薰陶。這些工夫都是自少培養出來,岳飛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訓誨我們教育小孩子要越早越好。

保羅提醒提摩太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提摩太對神的認識首先從他母親及外祖母身上學習回來。價值觀並非只用口去傳遞學習,孩子於日常生活中,從父母的行為言談感染到人生價值觀來。有一句英文諺語十分傳神 “Values are not taught, but caught”,教誨與體驗有所分別,價值觀不是單從教誨而得,乃是從生活體驗而來。

以下是一些「小事上」、「小原則」之建議,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1. 經常作肌膚接觸:擁抱、握手、親臉、撫摸等適當體膚接觸,可以增進家庭間和睦溫馨,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時,他的情緒會稍為穩定,也會比較主動接受父母親的價值觀。

  2. 不要在孩子面前與其他孩子比較。孩子需要我們接納他的為人、成就、個性、習慣。父母需要提出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單以他人的孩子刺激自己的孩子,會產生反效果。

  3. 讓孩子以你為榜樣,他們需要父母的言教外,更需要身教。父母親固然有「自由」在家裡當家作主,但自由與責任並行,缺一不可。父母有責任在家裡以身作則,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4. 盡量聆聽孩子的心聲,體貼他們的感受。當我們願意去聆聽,孩子就能傾訴自己所作決定之理由,道德成長就可以在這過程中產生。

  5. 要鼓勵孩子在家裡作家務,當孩子負起打掃、洗碗、清潔時,他就能體驗到勤勞之重要。他亦學習欣賞別人勤勞的心,自我中心的世界觀逐漸轉向能夠容納他人的世界觀。

(作者區牧師為城北華基教會顧問牧師)

* 摘錄《育善在家》,區應毓和方悅合著,天道書樓出版。

 

Last modified on 週三, 13 十一月 2019 16:20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