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到社交媒體,腦海可能馬上出現所謂大眾傳播,如電視、收音機等以廣播或視像形式,把製作好的材料藉大氣電波傳送出去。後來有了互聯網,網站也採用這個模式,把材料放上網頁而透過互聯網傳出去。不過互聯網要搜索,要被人找到,不同搜尋軟件便應運而生。

時至今日,網絡上的媒體有了新局面,不再局限於網站的資訊,不再停留傳統的媒體方式。個人手機不同程式的社交媒體,如FB WeChat,WhatsApp,Line,Instagram …. 等等,把人直接連接起來,接觸公開或暗角裡的讀者、聽眾和觀眾。人與人之間在網絡社交媒體中建立不同的群組,開拓牽連甚廣的信息流傳、言論空間、分享平台,帶來新的互動和嶄新的資料傳播方法。基督教的福音佈道、培訓門徒、關懷社區,必須更花心思運用無限大的網絡工具,才能滿足今日社會人們的需要。

部落vs群組

加拿大著名傳媒學大師馬素.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宣言媒體就是信息,他早在60年代就預告,傳媒的急速發展會帶來“部落化”,媒體更能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這果真在今日的社交媒體中實現了。在網絡的社交媒體中,我們或多或少逐漸在不同的“部落”中生活(今稱“群組/Group”)。不過由於資訊太多,生活忙碌,我們無暇消化多層次和複雜的事。在較小的群組裡,接收特定和有限的資訊,來自不同的小型組別,既簡單直接,又各有不同的關係和隱私,很適合現代人的處事手法;這豈不就是另類的“部落”嗎?在不同的群組中,我們可以有一些熟悉的群友彼此有點互動,在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中,幾句話、一個圖,就能找到幾許人性化的感覺。

基督福音事工要趕快走進這片新土地,認清社交媒體的優勢,好好緊握時機,學習如何更新變化,從舊日的傳播模式,轉型到無邊無際地傳送又廣送的路。

在過去半年間,有神的帶領下,讓我誤打誤撞,進入社交媒體福音事工的新一頁,與數以千百計、無法數算的信徒接觸,帶來神國事工的新驚喜。我在這裡的分享只是拋磚引玉,盼望有更多人願意利用新媒體的不同渠道和平台,將福音傳得更深、更廣、更遠。

意想不到的福音媒體


去年10月期間,我和北約華基教會的弟兄姊妹到阿根廷短宣,在當地做福音工作,也培訓阿根廷華基教會的弟兄姊妹。我發覺他們每天忙碌過活,很少看書和閱讀《聖經》,這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很大關係,他們大多在超巿或餐廳工作,從早到晚時間很長。當人停下來已是身心疲憊,想要睡覺了。

不過我發現他們雖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會常常看看手機;又藉著手機看視頻、聽音樂。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向他們建議說:「若我每天錄製約十分鐘的靈修信息,你們願意留心聽嗎?」他們的回應都十分正面和熱切,表示願意透過手機聆聽神的話。

於是從去年11月開始,我開設了一個名為「每天靈修信息」的WhatsApp群組,從周一至周六早上(鼓勵周日親自去教會崇拜聽道),我每天錄製十分鐘「每天靈修信息」,講解《聖經》真理。我從《以弗所書》開始,然後是《約翰福音》,現在是《使徒行傳》,按著經文每天一段一段的講解神的道,也生活化地分享內容,在阿根廷華基教會的微信群組裡發放出去。這個群組裡的人,都是教會的弟兄姊妹或曾到過教會的人,大家彼此認識;各人在自己方便的時間空間,一打開手機就立即可以聽到。「每天靈修信息」很快就成為這個群組,大家每天都期待的訊息。
後來回到多倫多,我教會的弟兄姊妹知道了,鼓勵我在北約華基的群組內發放出去,於是本地就多了一批聆聽的跟隨者。北約華基教會多年來透過許多次短宣旅程,與牙買加華基教會有美好的聯繫,有人把「每天靈修信息」傳到牙買加,供當地信徒使用,於是牙買加教會又特地建立了一個群組,專為發放「每天靈修信息」之用。因為錄製工具簡單方便,無論我在多倫多或身處海外其他地方,每天信息發放從不間斷。

到了今天,透過不同群組的信徒互相轉介或轉送,這個網上「每天靈修信息」便在多倫多、美國、中國、香港、台灣、非洲、南美的牙買加、阿根廷各地傳開去,這種傳播方式不是傳統的傳媒廣播,乃是藉著一個部落、一個群組互相牽連地不斷傳遞出去;沒有數字的統計、沒有特定的平台、沒有名牧的號召、沒有機構作後盾,只有簡單清楚的福音信息,一個一個新部落、新群組的關係網絡,牽連甚廣甚遠。這真是奇妙的媒體發展。

仍有待拓展


作為社交媒體福音事工,「每天靈修信息」是初生嬰孩,未來發展如何,只有仰望神的帶領;深信福音佈道在社交媒體中可以有更深更廣的發展潛力,有待我們刻意發掘和營造,也要倚靠具備媒體專長的弟兄姊妹彼此配搭、提供意見,不斷拓展各具特色的部落和平台,讓神的道在今日的社會得以大大廣傳。


新社交媒體文化 與 潛規則


“ Post” & “Share ”上載與分享的文化:
˙ 吃飯前,先拍張照片,立即上載臉書、微信或Instagram; 菜餚涼了不要緊,最重要是第一時間Post出來。遇到意外或突發事故,馬上拍攝、錄影、口述,甚至現場的Live,最重要是第一時間上載在自己的網路裡;不過卻忘了要立時伸出援手,實在太可惜!

“Like”「讚」的情誼:
˙ 有人上載了照片、分享或影片,馬上要「讚」(Like),這不代表是你完全真誠的喜好,乃是網上社交媒體的普通禮貌。不Like就不是朋友,多「讚」就是交往頻繁的好友。今天你Like人家,明天人家Like你,禮尚往來,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 Mobilization” 動員的工具:
˙ 不要小看網路的社交群組,它可以是力量龐大的動員工具。昔日以電話、電郵、電腦策動為主,卻有地域和工具的限制;如今每個人都有手機,社交媒體的動員就快捷得多了。例如教會有姊妹因病入院,無法適應吃醫院的食物,需要信徒輪流送飯,只要在微信發個訊息,幾分鐘就安排妥當,這是社交網路的功能,好好利用,可以為教會動員提供很大的助力。

“ Group” 群組的感情:
˙ 無論加入任何網上群組,最好不要討論挑戰性的課題,不管群組叫甚麼名字,這些社交媒體都不是投入爭戰性話題的場所。試想幾句話用打字或手寫出來,怎能表達清楚?偶一不慎,反應過快,傷了感情,就變成人身攻擊,引起許多無謂的誤會。若要真正深入討論分析,必須在真實的群體中相聚,花時間坦誠對話、分析詳談;或拿著咖啡,邊吃小點,才能有所作為。

“ Connect” 真實的連結:
˙ 網路社交群組雖然是虛擬的群體,卻能成為人際間關懷支持的渠道,因為網路能即時讓群組內所有人都得到訊息,彼此互動回應,十分適合基督徒祈禱網絡的運作。教會有人要動手術或面對突發事故,在得到當事人同意允准下,可以發起24小時禱告網絡、支援救助、分發最新消息等,組員簡單留言或錄音,彼此鼓勵,不單令當事人感到 溫暖,也帶動整個群組的向心力。

“ Comment” 評論的平台:
˙ 在網路發表個人意見時,不要真的評論, 切忌長篇大論, 要點到即止。因為流動式的飛快閱讀,人們都不喜歡深奧的討論,也沒有人肯花腦筋去理解。訊息太多,無法消化,只管談些直接簡單的事件或活動就可以;最好加個Emoji(表情符號公仔),可愛又無傷大雅,更不會冒犯任何人。

“ Dynamic” 互動潛規則:
˙ 建立群組時,必須事先定好群組的目標和規則,究竟可以邀請哪些人加入、是完全開放式,抑或必須得到群主同意?這些都要事先想好,不然會產生失控的情況,屆時修補就比較困難了;如要修補,更要通過溝通和聲明才能服眾。若共群已、 完全失控,則關掉重組可能更佳。

歡迎大家給我意見,一起在這個社交媒體世界中發展神的道。
˙ 我的微信是dominic1357
˙ WhatsApp是416-999-7766
˙ 臉書是 Dominic Tse

 

 

(北約華基主任牧師、華基聯會執委會主席。)

Last modified on 週一, 19 十一月 2018 11:48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