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教導我們要作世界的光和鹽,要在未信的社會裡為主作見證,這是一個挑戰;特別是親人離世,倘若家人還未接受耶穌為救主,我們很可能要面對喪禮中不同的宗教禮儀。在今日的社會裡,人自由選擇不同宗教,但是基督徒只可以接受耶穌基督是神,即《聖經》教導的三一神信仰。因此我們在不同宗教喪禮中,堅守基督徒見證是一種責任,免得別人誤會我們在耶穌以外,還有其他信仰。

要在不同宗教的喪禮中維持基督徒見證,我們要注意三件事情:

1. 每個喪禮都有不同的家屬,牽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我們無需自設一個不變的規條,認為凡是喪禮中與我既定的規條有不同的行為,就是犯罪。我們先不要有這樣的前設。

2. 在喪禮的禮儀中,有沒有「敬拜」死人,或含有「敬拜」其他信仰神靈的儀式?若有,我們就要拒絕,因為這違反《聖經》原則,我們只敬拜獨一的真神。

3. 若你知道家人選擇其他宗教儀式,請在喪禮的預備過程中,融洽親切地和家人商量,說明你的意願和底線。請謹記,我們是要為主作見證,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孝道。孝心可以        有不同的表達方法,當然最好是在家人生前對他們孝順、照顧、尊重,而不僅是喪禮的儀式。若家人不明白或惡言相向,請嘗試愛你的仇敵、恨你的要待他好、咒詛你的要為        他祝福, 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

現在讓我們處理一些信徒時常提出的實際處境問題:

問: 參加(佛教)喪禮,可否在靈堂前向亡者鞠躬?

答: 一般來說,站立在靈堂前默禱就可以了。有時負責殯儀的堂倌會說:「一、二、三,鞠躬!」我們只管默禱,不用鞠躬,因為佛教禮儀對亡者鞠躬帶有膜拜的含義。當他又說:「家屬謝禮!」我們便向家屬點點頭,或上前握手慰問就可以了。

問: 若亡者是家人,可否與至親守孝同跪坐在靈堂上?

答: 可免則免,因為在公開場合這樣做,會誤導別人向亡者敬拜,失去見證。你可以先與家屬商量,可否以其他方式代替,例如有獻花、默思片刻等儀式。基督徒如何處身佛教喪禮?

問: 可否參與向亡者瞻仰遺容的儀式?若有做法事的人帶領前行又如何?

答: 可以,因為瞻仰遺容是表達我們對亡者的最後道別、思念和尊重。不過如果瞻仰遺容時有僧侶領隊誦經,就不要參與其中,因為做法事領隊代表他們的信仰,參與其中便間接認同這種行為。有些僧人可能在前頭帶領前行,同時也做一些法事如灑水或散溪錢等,基督徒都不適宜參與。

問: 怎樣向拜佛的人解釋,為亡者誦經並不能超渡他的靈魂到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答: 人死後是一個甚麼狀況呢?對一般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可知的境界,因為除了耶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不同宗教例如佛教說的淨土,認為人死後會到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大多數的佛教教派主張六道輪迴,人要憑著生前的修行決定死後的去向。此外,佛教也有種觀點,認為人可透過修行才能達到至高境界,就是涅盤寂靜,不生不滅,不再在六道中輪迴受苦。但是涅盤寂靜不是極樂世界,只是「靜寂安穩」的境界;更重要是沒有證據證明這兩個地方或境界存在 。

《聖經》是神啟示的真理,啟示的意思就是把遮蓋著,使人看不見的事挪開,讓我們看見。主耶穌在《路加福音》財主和拉撒路的教導中,指出人死後的一個狀況(路16:19-31)。請我們留意,在這個教導中,財主死後去到陰間受痛苦(他有感覺)、他能看見拉撒路(他有視覺),他在陰間的火焰中受痛苦,以致口乾要飲水(他感到火的熱力,感到口乾有喝水的需要)。財主與亞伯拉罕之間有深淵作界限,人不能從這邊過到另一邊,也不能從另一邊過到這邊,意思是人死後有兩處暫時停留的地方,就是陰間和天堂;而亞伯拉罕的懷抱,是比喻蒙神所愛的人處身的地方。大家都等候末日的大審判,當審判之後,就是天國和地獄兩處永恆的結局。

為甚麼財主懇求亞伯拉罕使拉撒路去他父家,勸他五個弟兄悔改,免得也來到痛苦的地方,而不是他自己復活呢?經文沒有解釋,不過可以推測,財主身處陰間的情況是沒有機會離開,而拉撒路可能有;但亞伯拉罕的回答指出,人生前是否願意相信神的話,是否認罪悔改接受耶穌作救主,是決定他永遠的生、或永遠的死的關鍵。這同時指出人死後一切已成定局,再沒有回轉的機會。

因此,根據佛教的六道輪迴和涅盤寂靜,或基督教人死後的教導,我們都不要以為「誦經可以超渡靈魂」,反而要因為《聖經》的教導而逼切地搶救靈魂,讓渴望尋求永恆歸宿的朋友,早日找到永恆的家鄉,享受神為我們預備的永恆生命。

問: 親人辦喪事有很多傳統習俗和禁忌,不勝其煩。我是晚輩,雖有信仰原則,卻不敢多言,不知如何是好?

答: 神把我們放在各種環境,是要我們勇敢面對,有所成長、受磨練,能夠成為合用的器皿,將來被神使用。在受磨練的時刻,我們仍要堅持基督信仰的原則,有時不免受挫折,甚至被人責難、批評。屬靈成長總是帶著痛苦的經驗,要怎樣面對批評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有畫家生了一個兒子,兒子漸漸長大跟隨父親學畫。兒子起初虛心學習,接受父親的批評和教導,後來兒子的畫也放在父親的畫作旁邊出售,起初只賣十元八塊,經父親指導後,作品愈來愈好。過了好些歲月,兒子畫作超越父親的作品,賣得更高的價錢;但是父親仍然評論他的作品這裡不好、那裡要改。有一天,兒子忍受不住向父親說:「我已經比你好,為甚麼還要聽你的?」父親聽後難過地說:「當我還是徒弟時,我師父給我很多評語,有一天我自以為畫作比他好,就好像你一樣,不再聽師父的訓話。結果從那時候開始,我的畫就沒有進步,作品只停留在那裡!」

弟兄姊妹,若我們能把不同處境或別人的批評,看為成長的踏腳石或進步的助力,我們就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挑戰。保羅勸勉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我們不要因為艱難困境就放棄成長的機會,今天用心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學習,明天就能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回答者是多倫多華基粵語堂傳道)

Last modified on 週二, 13 四月 2021 14:17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