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教育局發佈的《2016-2017年學生和家長普查》中有這樣的陳述:「學生情感上的健康,隨著時間和年齡上的增長而逐漸下降⋯」「⋯與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更多的初中生和高中學生經常或一直都感到有緊張的情緒,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壓逼感,並且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未來和學業都有許多的擔憂⋯」1

以上的普查指出, 大多市的中學生普遍都感到壓力很大。我們也許早已得知,並不驚訝。筆者和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相信離開青少年期已經有一段頗長的歲月,參與教會聚會的宗教生活又已經相當熟習。對於習慣於一種固定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成年人而言,實在不容易明白今日青少年人的壓力和孤單感。

面對這些青少年,成年人也許有心無力,也許不想瞭解他們的思想與內心世界;甚至認為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些可能性都引致彼此之間有更大的隔膜與互相猜疑。在這種處境下,普遍是中年或更年長人仕參與的北美華人教會,對沒有信仰背景的年輕人更感覺乏力,無從應對。

 

各自各孤單

北美華人地區教會普遍以一種父權制管理教會的內部運作。這種模式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由一位或數位德高望重的長輩作最高領導人,教會的會眾往往以一種平順的心態接受領導者的帶領,這往往有平和安穩的氛圍,卻欠缺鼓勵獨立思考與開放對話的教育。這體系的優點,就是當領袖摸到神在教會某階段的指引後,只要與會眾們分享,帶領他們禱告順服,並總動員齊心參與異象的實踐,情況很快就得以進展。

然而, 在父權系統的管理模式下,領袖沒有培育會眾要有開放、信任地獨立思考,缺少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下彼此瞭解、交往與交流。結果,華人基督徒缺乏一種與人自然溝通的能力,往往要有權威作後盾才敢發言。君不見我們的學習模式,時常都需要一位「有份量」的講員來教導嗎?佈道事工多年來不也是以一種單向的方式去傳遞嗎?如果沒有教會形式的聚會(無論是一次或者多次性),華人基督徒有時很難與未信主的朋友在自然的對話中,瞭解對方的心境、交流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和分享自己的信仰。

在傳統的信仰培育中,傳福音往往是「講」福音,對方是個怎樣的人毫不重要,最重要是自己把「福音」講給對方聽。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基督徒是寂寞的,因為他們既沒有嘗試將自己的想法在權威面前表達出來,又不太願意瞭解別人的思想;於是,即使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交往,有時也流於表面淺疏。

在北美成長和接受教育的人,自小在學校已經時常參與大小不同的小組討論,隨時要發表個人的見解。筆者曾經多次與剛來多倫多就讀中學的學生分析,在他們的英文科裡,千萬記著要將自己的個人意見發表在功課內,不要以為把書本上的資料照抄一遍,就會得到好的分數。有老師要學生重寫文章,指明要他們把自己的理解和見解放進去。

大學的教育就更加不用說,本科生和碩士生每天進入課堂,都是注重個人發表意見和交流的地方。

年輕人接受的教育方式是互動的,促使他們對單向式的溝通方法更是難以接受。另外,在個人生活中,年輕人主要的交流工具是手提電話,除了必要性的面對面交流(上課/工作),他們的溝通基本上都以媒體網路為主導。

網路上的交流雖然快速,但是內容都是斷續、片面、可以更改的,也沒有任何身體語言,甚至沒有溝通中即時反應的互動。他們的心事可以跟朋友在網上講,但是網路有所限制,讓他們失去人類面對面溝通帶來的滿足。科技進步,卻沒法給年輕人帶來解決壓力與孤單感的方法。

溝通的困難

筆者在 105 Gibson 中心服侍年輕人,每周都有一日歡迎年輕人來參加食飯聊天的項目。曾經有基督徒領袖來探訪,他們坐著一整個晚上,都沒有和其中任何年輕人有過交談,然後他們查問筆者:我們是否每周就在那裡社交而已?這個問題實在讓筆者詫異。其實在沒有底稿的交流下,筆者和其他參與的義工,經常發現這些年輕人生活中的種種細節;當大家的信任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無所不談。不過,許多基督徒未能體會這一點,就會錯失了許多與年輕人生命交流的機會。若不認識今日年輕人的溝通模式,未信主的年輕人就算接受了耶穌基督為個人的救主,也難以融入教會的生活;前門入、後門出的比數就也愈大。

當父權系統的華人教會,遇上受北美教育薰陶與網上溝通為主的年輕人,彼此間有溝通困難早已不是今天的事。華人教會與現今年輕人的溝通模式相差甚遠,就算我們瞭解今日年輕人孤單的原因和表現,都顯得束手無策。問題是,他們根本不想跟基督徒講自己的困難,因為不少基督徒都是不善於有自然的對話交流。試問內心的脆弱,又怎會隨便跟不願意交流的人有深入分享?

我們看見的是愈來愈大的隔閡。北美華人教會是否可以尋求更新變化?筆者認為,除非我們願意誠實面對問題,願意在神的恩典下甦醒過來,一步一步的重新上路,才能打破兩代或隔代間的溝通障礙。

其中一個出路

Sherry Turkle 博士是麻省理工學院Abby Rockefeller Mauzé 的社會科學教授。2016年在她的著作《對話交流:交談在數碼世代的力量》(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很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教會需要怎樣的改變。她在書中提出:「面對面的對話是我們可以做,而且是最個人和最人性化的事,大家全心全意在一起,我們彼此學習傾聽⋯。」「對話是我們培養同理心的地方,在那裡我們經驗到被傾聽、被理解的快樂⋯。」2

另外,Sherry Turkle 也提出安靜獨處的重要:「獨處增強自我的安全感,也因此擴闊盛載同理心的容量。」3

在屬靈的操練裡,聆聽和獨處都是與神交往的重要一環。

在繁忙的華人福音派教會裡,我們可否開始以下的學習,使我們得到改變,因而對年輕人產生興趣。也許有一天,我們有幸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傾訴對象:

˙ 教會邀請輔導員舉辦學習聆聽的課程。這些學習不單是課堂講解,更是有學習聆聽的實踐。學員互相分享實踐的得與失,一起前行。

˙ 教會舉辦靜修聚會,幫助基督徒學習安靜,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個嘈雜的內心是不能把其他人的話聽進去。

˙ 教會主辦一些沒有底稿的聚會,目的是讓基督徒學習與非基督徒互動聊天,學習瞭解別人,也學習表達自己。

註:

1. https://globalnews.ca/news/4657855/tdsb-censusdata-well-being/

2.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is the most human–and humanizing– thing we do. Fully present to one another, we learn to listen.” “Conversationis where we develop the capacity for empathy. It’s where we experience the joy of being heard, of being understood.” Sherry Turkle

3. “Solitude reinforces a secure sense of self, and withthat, the capacity for empathy.” Sherry Turkle

陳靜文牧師(作者105 Gibson中心青年服務主任 )

 

Last modified on 週五, 08 十一月 2019 10:56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