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 this item
(0 votes)

烏干達短宣體驗

從炎熱潮濕的國家,驟然回到冰冷嚴冬的加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我與短宣隊去年聖誕前一周才從非洲烏干達回來,當地剛好是雨季,每天是酷熱天氣,又忽而降傾盆大雨,雷電交加,可是踏進多倫多境內,迎面而來是零下的氣溫,白雪紛飛的景象。

在烏干達我們整天與深黑膚色的非洲孩子圍在一起,在北美洲則大部份是皮膚淺黃淡白的兒童。烏干達被列為第三世界發展中落後國家,我們在這極窮困的社區舉行兒童營,營地後門便是烏干達境內環境最惡劣、範圍最廣闊的貧民窟。當我們探訪這社區時,看到參加營會的孩子住在殘破不堪的棚內,到處都是污水及堆在廢置路軌的垃圾。相比之下,北美孩子的環境確實舒適安逸。當我們目睹烏干達兒童的情況,心裡著實難過與不忍,心中默默為他們代禱。

兩地孩子的差異

除了外在因素的差異,兩地孩子的內心也有微妙的區別。住在貧民窟的孩子,雖然被困在惡劣的環境中,他們還是展現著燦爛的笑容。營會裡其中一個環節,由數位短宣隊員和當地老師分享見証。當一位隊員提及父親去年因癌症病逝時,在座幾名孩子由衷地叫了出來:「真為你難過啊!」這些真誠表達的同情心,來得如此自然與誠懇,觸動每個短宣隊員的心靈。當一位本地老師分享自己如何從逆境中掙扎奮鬥,不斷努力向上爬而最終達成願望,為人師表;百多名學生熱烈地拍掌,給予鼓勵與讚賞。這些孩子雖然家境貧苦,面對逆境與人生波折,卻沒有掩蓋他們純真感性的「肉心」,反而願意施出恩慈的手,安撫悲痛困感的人;看到別人成功,又能予以肯定和鼓勵,這豈不是《聖經》保羅的教導嗎?「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

 

反觀在北美洲富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被物質享受或社會競爭風氣影響,他們聽到這兩個分享,將會有甚麼反應?會否一笑置之、漠不關心?還是動以真情、將心比己?我們的孩子懷著一顆「肉心」還是「石心」呢?孩子的成長與經常接觸的環境有極大的關連,孩子有鐵石心腸,可能是鮮有機會遇到能打動他們真情的事物與境況。若然如此,父母師長便有責任張開孩子的眼睛、耳朵、心扉,好讓他們能接觸起居飲食以外的世界。

兒子短宣擴闊眼光

我的兒子曾跟隨教會的青年團到貧苦的國家有短宣行,這經歷不單讓他擴闊眼光,就是心腸也被軟化。他放在書桌上有短宣日誌,作為母親,很想瞭解他的短宣心路歷程,徵求他同意後便翻閱。細讀之下,留意到兩件特別的經歷⋯⋯兒子有一天探訪監獄,與兒子交談的年青囚犯剛好與他同齡,被囚原因是因為家窮,父母和幼小弟妹幾天缺糧捱餓,這年青人便挺而走險,在市場偷取食物,怎料被警察抓住並關進牢中。兒子在日誌上憶述當時的感想:「北美年青人興之所致,會在店舖偷東西,這些不當的行為純粹是為了刺激與貪念;相比這些為了維生和照顧家人的囚犯,北美青年應否跟他們調換位置,反過來坐在囚犯欄那裡?」次日,當短宣隊的車輛經過一條窄巷,兒子看到一個四、五歲小女孩,在街上拾取空酒瓶,宣教士指著巷尾躺在地上的醉漢,告知短宣隊那女孩收集瓶子換取小量金錢,是讓酗酒的父親繼續享樂,兒子寫道:「這刻我有個衝動跑下車,把小女孩擁入懷裡安慰鼓勵她。」

我把日誌輕輕合上,衷心感謝天父打開兒子的眼睛, 讓他看到受困的人,打開他的耳朵,讓他聽到貧苦人的哀號,打開他的心扉,讓他感受到無助者的辛酸。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也曾教導:「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太5 : 7 )我們可曾為一群在北美洲養尊處優的年青人打開這扇門,好讓他們能踏出去學習將愛施於有需要的人呢?求神讓我們的孩子能有機會把「石心」轉化為有血、有肉、有感性的良心。

 

 

Last modified on 週四, 25 六月 2020 09:42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