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沒法進行實體崇拜已有十個多月,回想這段日子真是不容易過。作為牧者,我不能實體面對面與會友接觸的情況下,便轉往互聯網不同媒體平台與信徒齊集或見面,在電腦屏幕前,我與會眾一同敬拜,也以視像會議軟件,彼此有團契生活,並且商討教會各項大小事工。

疫情札記,文以載「道」

城北華基粵語堂的教牧團隊有一個共識,就是在疫情下,各教牧可以用創意來牧養自己所負責的群體。於是有些教牧自拍短片鼓勵他的會眾,有些傳送問候短訊,有些到門外探訪等等,各具心思與創意。我細心思想後,選擇定期撰寫「疫情札記」,以《聖經》話語配上短文形式,勉勵信徒在疫情困苦艱難中,仍要專心仰賴上帝。

透過電郵和電子群組,我每周傳遞一篇信息,至今共寫了42篇短文;最初的15篇是解讀《耶利米哀歌》,之後轉至《傳道書》,探討信徒活在新常態中的反思。文字牧養具有挑戰,很難知道讀者的反應,間中會收到一些回應,表示得著一點激勵;也有人對世情表達怒氣。總算有人回應,沒有白費功夫,叫我可以繼續寫下去。

網上主日學新領域

去年三月中就停止了教會實體的主日學,最初我們的想法是暫停一個學期,然後再觀察下一步的安排。可是有些熱衷學習的主曰學學生,主動要求教會開設網上主日學。經過商討後,我們便在暫停半個學期後,首次開展網上主日學,為期六個星期,一共設四科:慕道班、詩篇選讀、帖撒羅尼迦前書研讀,以及職場事工課程,共有160多位學員參加。接著就是夏季和秋季的課程。現在進入冬季的學期了,學生人數也不斷的增加。以往由於教會課室數目有限,人數有時受到限制,現在則在家上課帶來方便;參加主日學的學員十分踴躍。此外,我們更開設了周三晚上的課程,也非常受歡迎,平均約有40多位學生。

網上學習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例如學員是否投入或如何參與,要視乎教師的教學方式而定。惟老師普遍在備課上預備的時間都會大大增加,授課時更要靈活和具創意,還要安排網上分組討論和分享,才能達致教學的果效。網上學習相信是大勢所趨,相信將來的發展無可限量。熟悉新媒體後就不能再回頭,疫情只是催促我們早一點開拓這個領域,叫教會日後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平台而已。

不忘培訓與關顧

在疫情前,我們已開展「聖經老師」與「查經組長」的培訓,由教會顧問牧師主持,然而處於限聚令下只好轉至網上進行。既然互聯網的電子平台不受時空限制,身處美國的顧問牧師便仍可繼續進行培訓,這都是媒體科技所帶來的方便。

我個人一直培訓年輕的聖經老師,透過建立教學團隊,一同邊教邊學。在疫情下卻要轉到網上教學。以往由於時間匆忙,下課後沒有檢討的時間。現在每次課堂後,我們都可以留下約一小時,分享和討論教學心得,互交流切磋,有助建立青年新老師。與此同時,我也與一些信徒領袖有勉導(mentoring)的時間,現在都改用視像會議方式進行。

「實體」與「虛擬」之別

由「實體」轉往「虛擬」的接觸,不單需要適應,也是一種心態上的取捨。我個人觀點認為,網上平台不能完全取替實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好比我們升到太空,脫離了地心吸力,可以浮游在太空中;但是太空人始終是來自地球,有一日也要返回地上生活,與人交往。

在疫情期間,我有好幾次面對面與人接觸的經歷,分別是兩次上門主持滴禮,三次主持喪禮。通常洗禮都在教會內進行,但是這兩次滴禮,一次在公園中,另一次在對方家後園舉行。至於喪禮,兩次在殯儀館禮堂舉行,一次在墓地前進行。無論是慶賀或喪事,實體與主家和信徒接觸,可以達到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傷的同哀傷,其中的鼓勵和關懷,比起虛擬世界裡的接觸,絕不一樣。

兩次深刻的經歷

過去一年,有兩次經歷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第一件事情,就是教會有實體崇拜的測試,這是為了返回實體敬拜而作的準備,那天我很高興能親眼看見每位弟兄姊妹,並且再次重臨教會禮堂中與眾會眾一起參與敬拜。

另一件事情,是去年夏天在教會的停車場,參與慶賀黃少明牧師榮休聚會,雖然大家都在汽車,但是我們仍能真實參與,拉下車窗彼此問好和接觸。

我渴想很快將來的一天,我們都可以返回教會聚會,能與眾弟兄姊妹再次實體見面相交,這些時刻實在是何等美好!

( 作者為城北華基教會牧師

Last modified on 週一, 29 十一月 1999 19:00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