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粹是「疫情流水帳 + 學生牧養反省 + 信心盼望」,無意高言大志。疫情期間,筆者一如往常,只是一個小傳道,實在需要神施恩、憐憫。執筆之時,適逢團契暫停實體聚會一周年(也是世衛宣告全球大流行一周年)。鑑於當時感染個案開始飆升,大專院校暫停實體授課,我們也要顧及幫忙開車接載者和乘車者的安全,於是3月13日標誌著實體聚會的中止(絕非終止)。這日也標誌著 ⋯⋯

˙我們航向未知的領域:當時尚未熟悉視像會議軟件,更遑論要搬出甚麼創意;

˙我們面對凝聚的挑戰:試問一直習慣面對面接觸、交流、嬉戲的大夥兒,如何搖身成為科網達人、如何藉著科網凝聚眾人?更遑論藉著科網向外延伸,招聚未信之人?更甚者,即使連線出席,但是屏幕背後是否人在心也在?我們又如何穿越屏幕,向對方伸出友誼之手,跟對方建立實在的關係?

˙我們面對焦慮的挑戰:疫情會瓦解團契嗎?疫情會怎樣重新界定聚會的風氣?大家會各散東西嗎?網絡世界琳琅滿目。疫情帶來變局,變局滋長“one click away”的格局。我們會落後於形勢嗎?

˙我們面對精神健康的挑戰:疫情曠日持久,大家能夠熬得過去嗎?會否出現異常?

˙然而,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看來是一籌莫展的時代,也可以是造就、重整、延伸的黃金時代。不過,如何實踐?

或許,在科網日子,我們忙個不停,嘗試不同平台;

或許,在隔離日子,我們百家爭鳴,冀能帶動風向;

或許,在黯淡日子,我們想看高一線,但不失離地;

或許,在這段日子,正好從事深耕細作,重整生命。

何謂「深耕細作」?筆者想到五個方向:

第一,與下一代建些框架;

第二,與下一代蓋些磚瓦;

第三,與下一代拓些空間;

第四,與下一代留些回憶;

第五,與下一代髹些底色。

筆者刻意用「與」,而不是用「為」是希望:一、強調同行;二、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一套加諸彼身,而是要互相參詳、彼此啟發;三、屬靈領導固然重要,但也要未雨綢繆,製造空間,讓學生養成自發探索的能力。

首先,何謂「與下一代建些框架」?

這五個方向的大前提,是認定疫情期間乃建立第一手信仰、重整人生、調校視野、審視如何詮釋事情的好機會。

然而,如何建立、重整、調校、審視?標準何在?筆者無意將任何一套論說定為一尊。相反,我們應當走出兩個桎梏:

一、單憑情感、好惡下定論;二、太快以一己之見否定、蓋過他人之見。前者容易流於武斷、思想空洞、生命蒼白;後者容易流於自視過高,將對談(尤其是跨代對談)失諸交臂。

或許,不妨考慮以此為起點:一、認識一些準則,學習如何評斷事情;這些準則固然要立足《聖經》,但也應嘗試跨科整合(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二、嘗試放下自我,主動明白不同立場背後的核心價值、終極關懷。因此,這幾個月,學生主日學首先請來老師介紹一些框架,幫助大家思考,如何在撕裂的世代作和平之子,既尊重他人之見,又不失本身立場。緊接的課程是介紹團契的意義、核心價值,勸勉學生彼此珍惜,同時不忘外展。

其次,與下一代蓋些磚瓦。

回想小學畢業,大家總會寫紀念冊。其中常見一句贈言:「學問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建立框架,不過是起步;要落實廣、大、高、尖、穩,並非一朝一夕,也非靠一科半講,沒有捷徑可言,乃靠建立恆穩的習慣。這些習慣,豈止靈修、禱告,還包括廣泛閱讀、省察世情。這些習慣,猶如一磚一瓦,築起生命的房子。不過,房子能否廣、大、高、尖、穩,絕非單打獨鬥,而是端賴整個信仰群體彼此砥礪、一起探索。建造的過程還要加「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心忍耐,等候生命果子的結成。此外,有怎樣的氛圍、土壤,就會孕育怎樣的果實。這又連於第三個方向:與下一代拓些空間。

第三,與下一代拓些空間。

這裡所指的空間,是指他們可以築夢、實驗、跌碰、捲土重來。成長的空間究竟有多寬闊?惟有通過生活的實驗,學生才會瞭解自己的性格、志趣,醒覺神的同在、帶領、塑造,追求和實踐神的召命,從而活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手信仰、獨一無二的人生。下一代不但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我們的當下 —

他們當下累積甚麼,將來或成神家的果;

他們當下多作嘗試,將來或成多面好手;

他們當下多見世面,將來或露敏銳觸角;

他們當下願啃批評,將來或擁寬闊胸襟;

他們當下多作整合,將來或成跨科通才;

他們常有跨代對談,將來或曉共融互濟。

成長不一定突飛猛進,可以是蹣跚而行。沿途足印,殊堪回味,因為此乃神同在之印記。這也是第四個方向的重點:與下一代留些回憶。

第四個方向,是與下一代留些回憶。

回憶,讓我們累積。我們累積到的知識、經驗、眼界,可說是日後生活的重要糧庫,提供寶貴屬靈資源。信心、行為、經歷、省察,從來不可分割。

回憶,讓我們追想、思索神的同在。隨著時間推移,人身處不同地方,神的同在,原來跨越地緣,超越際遇,遠超想像。疫情期間,一眾學生領袖 —

˙起初茫無頭緒:我們一起學習、嘗試不同軟件,例如 ZOOM、Discord、Jamboard;

˙後來站穩陣腳:嘗試注入一些元素,例如遊戲、善用 ZOOM 的其他功能;

˙繼而開始摸索:嘗試攝製敬拜短片,並且改良遊戲,務求與聚會主題絲絲入扣;

˙現在併發創意:嘗試其他元素,盼望更能幫助團友投入聚會;

˙在導師提點下,毋忘拓展神國。

在上述過程中,筆者必須感謝神,因為學生流露寶貴的「三自」:自發思索、自主嘗試、自強不息。走筆至此,看似聚焦事工(task-oriented),其實不然,因為學生也綻放人性的光輝,主動關懷。由是觀之,疫情的日子豈是擱淺、一籌莫展的日子?

回憶,讓我們重溫,神在「不可能」中,如何帶領我們跨越各式各樣的紅海,經歷各樣的「可能」。

回憶,讓我們醒覺,神是我們的恩主;只要我們願意讓祂使用,我們不但是器皿,更是管子,能將神的恩典一點一滴與人分享,共同見證良善與美好。

回憶,讓我們堅信,神是我們的身份、存在、使命的界定者。這份信念,成為我們生命的底色。這也是最後一個方向:與下一代髹些底色。

第五個方向,與下一代髹些底色。

這裡所說的底色,是指我們到底堅持甚麼、執著甚麼、在乎甚麼、指望甚麼?總之有「非如此不可」的精神!

究竟,我們應當髹上怎樣的底色?或許,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章12至14節的一席話,略見端倪:「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本著上帝所賜的聖潔和誠實為人處世,倚靠祂的恩典,不倚靠人的聰明才智,對待你們更是這樣。這一點,我們的良心可以作證。我們不寫任何你們讀不懂、不明白的內容。你們現在對我們有幾分認識,但我盼望你們最終完全認識到:當主耶穌再來的日子,你們將以我們為榮,正如我們將以你們為榮一樣。」 (當代譯本)

神的厚恩,於我們的命途,不可或缺;

聖潔誠實,於我們的處世,不可或缺;

清晰傳道,於我們的使命,不可或缺;

以人為念,於我們的心胸,不可或缺;

佇候主來,於黯淡的日子,不可或缺。

(作者為城北華基教會牧師)


以上是疫情期間點滴反省。人生在世,亂局有時,變局有時,慌亂有時,無助有時,無力有時,摸著石頭過河有時;但破局有時,成長有時,因為神的恩典、護理從不缺席。


車痕遺事:感謝一眾學生稍停車輛,容讓筆者乘搭順風車,參與他們的生命,享受他們的創意、衝勁所帶來的啟迪、趣事、興奮。能與他們同行,從不視為理所當然。祈願他們的生命、才華、創造力、影響力,如春天繁花盛開、夏天綠樹茂密、秋天金草不撓、冬天盛雪飛舞。誠心所願。

Last modified on 週一, 29 十一月 1999 19:00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