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人生如舞臺。聖經使徒保羅也如此描述:「我想,神把我們作使徒的明顯地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界、天使和眾人觀看。」(林前4:9)‬ ‭‬‬‬‬‬‬

筆者執筆時正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原本是喜劇聖手演員,曾在戲中出演一個老師榮升為總統的角色;不料竟「假戲真做」—於數年前真的當選為總統;更不料在任內遭逢外族入侵,國家存亡、人民生死懸於一線之際,他要肩負起帶領民族出死入生的重任!

在此緊要時刻,他的表現令世人刮目相看:勇敢、堅毅地抗敵救國,像前英國邱吉爾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捍衞英國及自由世界,對抗納粹德國希特拉時的名言: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不惜一切代價。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場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我們永遠不會投降。」

“Our character is not formed in the moment of crisis; rather crisis exposes what we have already been.”

「我們的個性品格並不是當前的危難所塑造;乃是危機顯示出我們本來的操守。」

 

(一)猶大 - 在信仰小羣體面對危險的時候,他不但沒協助解決,相反更促使師傅被捕:出賣主耶穌,是源於他的偽善(hypocrisy);露出猙獰的面目,用最卑鄙的手段,以親嘴問安為記號。

那出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親誰,誰就是。你們把祂抓住,穩妥地帶走。」 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就跟祂親吻。 他們就下手抓住祂。(‭‭可14:44-46‬)‬‬‬‬‬‬‬‬‬‬

為了三十兩銀子,猶大不惜出賣跟隨三年多、以心血、捨己生命來服事他的師傅,竟可無良如斯,將我們信仰的動機和居心詭詐暴露無遺?!

火熱的嘴唇,邪惡的心,好像銀渣包在瓦器上。仇敵用嘴唇掩飾,心裏卻藏著詭詐。 (‭‭箴26:23-24‬)‬‬‬‬‬‬‬‬‬‬

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敵人的親吻卻是多餘。 (箴‬ ‭27:6‬)‬‬‬‬

耶穌沒當他是敵人,連最後晚餐還不斷暗示及明講規勸其悔改,怎麼我們還不臨崖勒馬呢?

在世上很多不正義的事件和相關社會運動中,我們沒有站在「對」的一邊,是否顯示出我們的私心,包括所謂的「愛國情」—是否攙雜了個人利益,而沒將神公義國度放在首位?須當心這是否在變相出賣耶穌,甚至像猶大般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二) 彼得 - 有時我們的愛主只不過是衝動派,「叻唔切」(粵俚語),喜歡人前表演,反映膚淺出於血氣的侍奉!

雅各書提醒我們:「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明白:你們每一個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實現神的義」 (雅‬1:19-20‬)。

明顯地這是彼得的缺點,也反映他漠視忠言逆耳,沒有將主耶穌的警告聴進去。路加福音‬ ‭22章31-34節記載:‬‬‬

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對他說:「主啊,我已準備好要同你坐牢,與你同死。」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

曾幾何時,我們也不喜歡別人善意的提醒,至少也要聽聽配偶的勸告啊!

當面的責備,勝過隱藏的愛情。 (箴‬ ‭27:5‬)‭‬‬‬‬‬‬‬‬

以免因情緒失控,便自招更大的火氣。

其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 耶穌回答說:「算了,住手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22:50-51)‬‬

直至主的預告實現,彼得總算醒悟過來了。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就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

大概我們也是要嚐嚐失敗的滋味,才會產生痛哭悔改的經歷吧?

這一切跌跌撞撞的經歷其實都反映我們忽視了主一直的提示,即要我們常常「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可14:38‬)‬。‬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太25:13‬)‬‬

其實彼得三次否認主和猶大賣主的罪是同等嚴重;在危難當前失敗而未能持守信仰,是你和我都極有可能跌進的試探。唯一的分別就是有否悔改?猶大只有失意懊悔,吊頸自盡;而彼得產生屬靈深度的悔改,乃因主復活大愛的恩典和聖靈的更新。在提比哩亞海邊的炭火餵魚及三次查問「你愛我嗎?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的呼喚再次令我們枯乾的心靈得以復甦,重新獲委重命,乃因主復活的大能和聖靈不斷的充滿。(約21:15-17)

我們今天醒悟了嗎?復興了嗎?重拾使命了嗎?是繼續自恃血氣,抑或靠主死而復活的生命,從內心發動,才能甘心為主的羊而捨命!

 

(三) 約翰 - 這個門徒不多說話,像是內向沉思型;但卻是從默觀中 (contemplative) 悟出跟隨主必須具備又觀察、又靜思、又過濾、又適時不遲不早,又付諸行動的門徒。

這位稱為「主所愛的門徒」的忠心(loyalty)多次陪伴著主的受苦,實在證明他的至死忠心!

主説出「好牧人為羊捨命」的道他聽進耳朵裡了(約10:15,17)。當主耶穌被釘十架羣羊四散分飛時,他仍留在十架旁,仰望神的羔羊犧牲,更因此受主委託看顧母親馬利亞 (約19:26)

耶穌品嚐了那醋,說:「成了!」就低下頭,斷了氣。 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紮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 看見這事的人作了見證—他的見證是真的,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好讓你們也信。 (約19:30, 34-35‬)‬‬

他的至死忠心看到了神愛的「成功」‭、及流出水和血的交融:活水源頭的解渴和寶血大能的潔淨。‬‬‬‬

因此可以串連至復活的見證:因為在頭一個復活節的清晨,除了主已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婦女之外,他也是頭一位跑到空墳墓的那位。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去。 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墳墓, 低頭往裏看,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只是沒有進去。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了墳墓,看見細麻布放在那裏,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起,是另在一處捲著。 然後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他看見就信了。 (約‭20:3-8‬)‬‬‬‬

約翰是首位能夠將耶穌受死和復活串連成為整個單元神學,不應分割的生命連繫體驗。

亦因此在晚年仍為主及信仰受苦時,他在拔摩海島蒙主恩賜,看到末世異象及記錄成啟示錄書信的,也是在主復活的日子看到復活主榮耀的顯現:

有一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 我看見了祂,就僕倒在祂腳前,像死人一樣······祂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怕。我是首先的,是末後的, 又是永活的。我曾死過,看哪,我是活著的,直到永永遠遠;並且我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啟‬ ‭1:10, 17-18‬)‬‬‬‬‬‬‬‬‬‬‬‬

這裡所描繪的驚心動魄末世景象,警世預告正在我們面前一幕一幕的展現:無論是疫情戰爭、難民流徙、地震饑荒、氣候暖化、異端邪說、天兆連連······我們的信仰能夠因基督復活成為我們心靈的力量嗎?不單個人克服怕死的心理障礙,卻延伸至悲天憫人的心腸,又有社會公義,關心人類共同體命運的責任,而盡上捨己的服務使命人生嗎?

這一切就是證明我們成敗的關鍵,是在乎我們個人的信仰歷程,有否將主死而復活變成我們自己不要割裂,不能分歧的個人體驗?

結束前我再引用另一位演藝界人物—導演周冠威。他所拍攝的「時代革命」紀錄片不僅在康城影展甚獲好評,更在台灣影展獲金馬獎最佳記錄片。他在重重壓力之下,憑信心和大無畏精神,不容許惡勢力篡改歷史,乃要為世人留存一份能正確反應真相、記錄過往兩年香港社會運動的動人記錄片。他在受訪問時表示,他的動力源於要活出信仰,為真理作見證,為我們死而復活的救主的見證!

他表示會繼續去拍攝其它題材的電影,例如同樣賣座的愛情片「幻愛」(Beyond the Dream)。雖然人生的舞臺像演戲,但願我們的「假戲真做」,卻是活出信仰乃是真愛,不是假愛,不是謬愛!我們對復活節的信念,乃是時刻活出死而復活的大能!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處處受困,卻不被捆住;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撇棄;擊倒在地,卻不致滅亡。我們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命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運作,生卻在你們身上運作。但我們既然有從同一位靈而來的信心,正如經上記著:「我信,故我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因為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必使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使我們與你們一起站在他面前。凡事都是為了你們,好使恩惠既藉著更多的人而加增,感恩也格外顯多,好歸榮耀給神。(林後 ‭4:7-15‬) ‭‬‬‬‬‬‬‬‬

行文至此,俄入侵烏戰局仍是未知之數;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嚴峻形勢在中港臺的吊詭局面將扮演甚麼角色?在這個漫天烽火、風雲變色的世代,這一切仍是掌管在那位「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的手上 (啟1:8)。我們的召命就是要勇敢地活出這種死而復活的生命!

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衡量一個人的終極標準不是他在舒適和方便的時刻所處的位置,而是在挑戰和爭議的時刻他所處的位置。」– 小馬丁路德金博士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 Winston Churchill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

- 溫斯頓·丘吉爾

Last modified on 週四, 07 四月 2022 10:28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