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 this item
(0 votes)

愛的傳遞

劉茗

最初從一間小教會轉到城北華基時,好像一滴水掉進了大海,轉眼就不見了。一開始並不適應,覺得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然而,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後來知道城北堂是華基聯會12間教會中的一員,我不僅走進了城北,也走進了華基,走進了一個屬神的大家庭。

有一年參加恩愛夫妻營的培訓,遇到十幾對來自不同教會的學員夫婦們,大家彼此認識,自然談到自己屬於哪間教會、何時信主、做甚麼事奉等。當我說是城北華基的會友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弟兄感慨地說:「華基是蒙神祝福的教會,榮神益人,你們有福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華基人”,也第一次對華基有了一種歸屬感。

後來知道,這位弟兄是華基聯會資助非華基堂會的神學生。他一直有心要全時間裝備,為主事奉。可是因為家境拮据,太太因為有兩個幼兒要照顧而不能上班,讀神學的願望和心志難以完成。聽說華基聯會每年都會資助一位非華基教會的神學生,他就報名試試。結果,在聯會差傳部的資助下,兩年後神學畢業,回到所屬的教會做傳道人;他相信上帝的應許和供應,也為華基教會給他和家人雪中送炭而加倍感恩。

「施比受更為有福」是華基精神,也是華基的實踐。去年帶著家人“回娘家”探訪原來的小教會,在他們的野餐活動中遇到一位新來的實習傳道,這個高大的小伙子,一臉熱情洋溢,彈著吉他帶領會眾唱詩。在一片藍天白雲、綠意盎然的氛圍中,帶領大家向天父感恩,共享神國天家的美好。


實在巧合,這位實習傳道也是受華基資助的神學生。神的愛無聲地流淌在人們的心中,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是上帝愛的心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個家庭

鄧鍾慈芳

我們一家1974年移民加拿大,忙著生活安頓,也嘗試找個屬靈的家。一次偶然的場合,遇到高師母的母親方伯母(丈夫在香港已認識高牧師一家);自此就蒙高牧師夫婦多次探訪,關懷備至。當我們得知華基教會在1975112日開始聚會,就順理成章參加教會成立的第一次聚會。

那次聚會人數約50多人,詩班就佔了總人數一小半,借用的Bedford Park Chape l是個小巧實用的教堂,也不覺得空蕩蕩。大家雖然初次相見,卻有難以言喻的親切感。聚會以國粵雙語進行,奠定華基雙語並重的模式;日後因應時勢,發展英語事工成為三語並重,也是必然的走向。

華基教會開始後,由於地點交通方便,加上同工們努力,人數增長很快。特別可喜的是,有很多求學青年加入,他們頭腦靈活,有活力和幹勁,也愛主愛人,對傳福音事工很有熱誠負擔。教會有這批生力軍參與,加上神的祝福,迅速增長指日可期。

Bedford Park Chapel 的時間不很長,不過第一個週年仍在那兒慶祝。那時教會成員多半是新移民或留學生,凡是慶典活動,都以Pot Luck 形式進行,一週年慶典也不例外。我當時負責邀請各家預備食物,三位同屋共住的青年人走來對我說,他們會合力做個炒飯,這三位年輕人就是陳琛儀牧師、李若德醫生和吳克定牧師!回過頭看,神在祂珍愛、選召的人身上所成就的事工,實在是好得無比!

華基教會成立前,高牧師和六個家庭一起禱告、一同籌備策劃。「七個家庭」開始華基教會就成為歷史美談和見證。我們既然從第一次聚會就加入華基,「老華基」這個稱號也當之無愧。常有人以為我們是創建華基七個家庭之一,我總愛回答:「我們是第八家。」其實我要表達的是:那天參加第一次聚會的,除了七個家庭外,全都是第八家;甚至以後陸續加入華基教會的人,不論來了30年、20年或剛剛加入,全都是第八個家庭啊!

華基不斷植堂建堂,我們後來又成為國語華基教會的植堂先鋒。感謝神揀選七個家庭成就開荒的工作,也感謝神帶領信眾來到華基教會。我們無論參加那一間堂會,都敬拜事奉同一位上帝,認同華基異象與使命。但願神繼續興旺華基教會,我們都成為祂合用的器皿,榮耀歸主聖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的花園

翟志斌

春暖花開的日子,前院的鬱金香這兩朵那三朵地聚著,矮矮的日本紅楓也鋪開絨絨厚厚的棗紅毯子在曬陽光;只是隔壁家的玉蘭花開得太急,昨夜細雨,泛著潮紅的白花瓣碎了一地。院正中的大松樹,三兩隻松鼠精力無窮地上下穿梭,藏在松針叢中的鳥兒吱喳地鬥著嘴。院外孩子的追逐打鬧聲,夾雜著近處遠處轟隆隆的剪草機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可我卻病倒了,躺在床上發高燒只有難受的份兒,窗外熱鬧的景象都與我無關。

手機短信響了,迷糊地爬起來查看。原來是教會姊妹來信,為我的病禱告,也轉達其他教友的問候,落款是像花一樣的笑臉。心裡感動,也想起主日下午與弟兄有約,掙扎著起床吃了退消藥便出門。一進教會大堂,迎面碰上相熟的傳道人,他忙著前來問候,寒暄後就按手為我的病情禱告;道謝時,心裡湧動著一陣暖流。剛轉身,馬上被一位年長的弟兄拉住,他急急地責備為何不在家裡好好養病,很為我的健康擔憂;我趕緊解釋,好托住他濃濃厚意。一位患癌症的姊妹經過,她揮揮手臂笑著說:「生病嗎,加油!一起努力!我們有主耶穌!」樂觀的心態就像一縷芳香的祭。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置身鮮花滿滿的大花園,那熒屏上的笑臉,那真摯的禱告,那急切的心情,那勇敢的手臂,都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述說神的奇妙,彰顯上帝的大愛。當朵朵的鮮花簇擁時,我切切地感受到春天的信息、美好的盼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基是故鄉

朱衛海

他,像很多其他的華基人一樣,同樣離開了出生的故鄉,來到彼岸的加國,追尋心中的夢想。這是他第二個故鄉,在這裡求學、工作和生活。然而,精神和心靈仍在漂泊,旅程找不著歸宿。神沒有忘記這位尋夢者,透過華基教會的弟兄姊妹,讓他明白福音、認識耶穌基督,神的愛和恩典臨到他生命中。

華基教會就像屬靈生命的故鄉,他在這裡呱呱落地。幼小的生命得到呵護,懵懂無知的孩童有長者的教誨,也有同齡夥伴與他一起成長。上帝的話啟迪了他智慧之窗,擦亮了他屬靈的眼睛。在華基這大家庭裡,讓他親眼看見:弟兄姊妹「相愛合一」;教牧長執「培訓門徒」,教會也不停斷「增長植堂」,每個群體一起參與支持「普世差傳」;更沒有忘記週遭鄰里的「社區關懷」。

20多年過去了,當初這位尋夢者的人生有了方向,他充滿信心地走出浩瀚的心靈沙漠。今天或者將來,無論他回到久別那出生的故鄉,或者要走到地球上的第三、第四個故鄉…。然而,他一定不會忘掉華基教會,那屬靈生命的故鄉;這是他心靈路上的里程碑,更是一種情意、內心深處的呼喚,還有那揮之不去的眷戀與追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故事

陳頌基

1987年隨父母移民來到加拿大,那年我8歲。美堅堂剛開始還不到一年,一家人透過這個細小、敬虔的基督徒群體認識華基聯會。

來到陌生的國家,是教會的新成員,我們卻得到像家人般的看待,很快就適應加拿大生活,每主日下午3點在借用的善牧堂聚會。那時候我一點也不知道,將來有一天,我的家人和朋友坐滿了這些熟悉的長椅,伴隨我走過紅毯的長廊,步入神聖的婚姻殿堂。一家人的教會生活剛安定下來,華基聯會在麥瑪士打大學舉行聯合夏令會,弟兄姊妹都鼓勵我們參加。那是我第一次踏足大學校園,住在校園宿舍,在演講廳聽牧師講道,更被寬敞的校園美景迷住,驚訝一間學校可以這麼大。沒想到將來有一天,我就是這所大學的學生,住進這些宿舍,而我的人生成長思維,也在演講廳中得以擴闊開展。

11歲那年,容建昌牧師開始一個粵語少年團,我是最年輕的成員。那時教會還沒有堂址,我們租借附近一間中學的音樂室聚會。這個團契建立了我的信仰根基,我在那裡跟著較年長的哥哥姐姐,學習要成為一個委身的基督徒。那時候我一點也不知道,每星期六早上來這裡認識神的地方,自己將來也在這裡停留,完成四年的中學階段。

由於鄰近社區講粵語的移民不斷增加,美堅堂開始了只講粵語的崇拜。我們租借一間小學的體育館聚會,那是我一週五天上課的小學,後來當然就成為我一週六天都要來的地方。也許是一些好奇的原因,我總認為華基聯會是我窺見將來的途徑。正如今天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回想起這個大家庭的點點滴滴,也讓我聯想到將來天堂的況味。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屬靈旅程的成長,以至對華基教會的歸屬感,深信必然一直牽引到永恆。

華基教會日漸增長,人數和堂會都不斷增加,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彼此認識,也沒有機會再有大型的聯合夏令會。可喜的是,我們每個月仍有《華基家訊》,透過文字和網絡,我們仍有緊密的聯繫,是整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彼此分享屬靈的成長。

我藉此衷心感謝華基聯會和所有堂會,他們就像社區的明燈照耀,並繼續塑造許許多多美好的生命故事,正如我與你分享的一樣。

* 繙譯:亞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禱告的教會

潘燕玉

回想10年前剛從一個家庭教會轉到華基教會時,感覺有點震憾:寬敞的禮堂,美妙的聖樂,莊嚴的敬拜,都給我極佳的印象。後來參加姊妹小組,與大家一起學習《聖經》真理,也一起事奉。靈命成長委實需要同行的人,我有互相鼓勵和支持的夥伴,靈性進深,真是好得無比。記憶中最開心的事,是女兒在教會得著救恩並受浸,我真盼望有更多人在華基教會尋著永生的盼望。

我常有吳克定牧師的屬靈教導,講壇也時常有海內外具份量的屬靈長者、前輩作講員;年中也有多次福音和專題講座,我領受良多,靈命進深,十分受益。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教會兩次大型公開禱告會,一次是去年為105 Gibson Centre事工,為教會整體同心而祈禱。另一次是信徒一起開聲、彼此認罪禱告,真是非常感動。我期望有更多機會與弟兄姊妹一同經歷聖靈的力量和同在,也盼望教會更注重這方面的培育,讓信徒學習多方祈求、倚靠神。

耶和華說:「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56:7)每個作主門徒的人,有聖靈內住心裡,豈不就是神的殿嗎?我要竭力成為一個禱告的殿,也深深盼望華基教會成為討神喜悅、蒙主祝福,為神成就大事的「禱告教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細小的肢體

繆力

尼亞加拉近七年的人口由79,000增加到83,000人,雖然華人人口有明顯增加,由於地理位置遠離大城巿,流動性非常強。有句俗話形容人口流動的速度「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套用在瀑布堂也是最合適不過。

2005年參與瀑布區華基教會的籌備工作,2006年見證瀑布堂的誕生。這些年間看見來教會的新人不斷,卻因遷居等各種原因,離開教會的人數也不少。瀑布堂好像永遠處於資源貧乏的狀態,在華基大家庭中仍然很細小,好像長不大的堂會。我們卻從未因為資源不足而擔憂,教會充滿平安喜樂,因為我們得到從天上而來的祝福,又得到其他華基教會鼎力支持,多年來與各堂會的互動從來沒有間斷,有許許多多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支援;與此同時,瀑布堂的弟兄姊妹也積極參加聯會的活動和短宣隊伍。

今年,有姊妹參加城北堂的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短宣隊,也有年輕人參加北約堂的魁北克省原住民的福音事工細細數算恩典,實在感恩不盡。我們雖然是一個小堂會,卻和其他華基教會彼此親愛,緊扣一起;藉此向華基大家庭的弟兄姊妹安,歡迎有機會到瀑布堂探訪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恩典的黃金八年

盧永光

對於年輕小伙子,八年光陰可能算不得甚麼;但是對中年的我來說,參加華基教會的歲月可說是「黃金八年」,我在這裡接受栽培而靈命得到成長。記得當天那次觸動心靈的敬拜:敬拜小組帶領的詩歌、牧師的信息、交錯的祈禱,我感受神的愛和看顧,在淚光中向神作出回應,也促使我加入城北堂。

全新的機會2007年參加「城北華基福音話劇組」所主辦的福音話劇訓練班,由資深導師陳叔、陳嬸用心教導,其後有機會參與社區開放日、佈道會等福音話劇演出。我很懷念那段事奉的日子,兄姊們的委身專注、互相配搭、彼此關懷,都成為我學習的好榜樣。2008年初,為了回應神感動我傳福音的心志,我報讀「和平福音學院」為期兩年的訓練課程。天父不單擴闊我的屬靈視野,更讓我對普世差傳有多一點認識,開展人生新一頁和事奉新方向;最寶貴的是,認識一群同路人,互勉同行。

提醒與禱告:和平福音學院要求同學參與短宣作親身體驗,我便在20102月參加中東短宣之旅,不單體會神的大愛和大能,祂又藉著中東街頭一些景象,使我尋回真我,不再被多年來安逸的生命所蒙蔽,堅決重拾神所交托的使命自覺禱告是我屬靈生命中最弱一環,於是連續兩年參與啟發課程的代禱服侍,與一群信徒同心為未信朋友祈禱,也親眼看見神的大能。祂確實是滿有恩慈、聆聽禱告,又能改變人心的神;祂讓異教者折服,讓心硬的人回轉,哈利路亞!

學習彼此相愛:還有我在DNA團隊(栽培事工)六年來的經歷。以前總覺得團契、小組的事奉是我所熟悉和最能勝任的。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我對同工苛刻、要求高了,更不懂得關心體貼別人需要。突然驚覺愛人的心褪減,急忙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祂彷彿微聲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我鼻子酸了,流下淚來。像我這樣的人,主還用嗎?神激勵我:「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2:21DNA團隊不單談事工,兄姊也互相分享、分擔及祈禱,都是我重新得力的源頭。

回顧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那全是神的恩典。記得高牧師曾說:「華基聯會有很多事工要做,大家必須真誠相愛,才能做得有意義、有果效、討主喜悅。」這話我緊記心裡,也與您互相勉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華基

陳盧道賢

回想在華基愛正堂的歲月,有歡笑亦有眼淚。打從我學生時代在夏城(Halifax)受浸,便與華基結下不解之緣,因為那是華基教會一直支持的教會,為我施洗的是吳國寶牧師。結婚後移民多倫多,我重返華基懷抱,在這裡得到牧養並經歷神,一直到如今。

回想早年教會人數較少,彼此認識,非常親切,也常有愛筵聚餐,我深深享受主內彼此相愛。華基教會努力佈道植堂,購地建堂時萬眾一心,出錢出力,彼此相助;雖然過程也有艱難掙扎,我卻親身經歷「同心同行」的可貴,現在華基聯會已植堂12間。

高雲漢牧師帶領華基教會幾十年來參與普世差傳,支持海外宣教事工,使我深切明白「不要單顧自己的事」、「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高牧師也注重門徒訓練,要求很高。早年主日崇拜國粵雙語進行,我為他傳譯時,一刻也不敢鬆懈。
我中文根底未算深厚,卻30年來參與華基的文字事奉,是多謝同工的鼓勵和引導,讓我邊學邊做。我從前參加就業團契,現在是姊妹小組,與信徒一同學習《聖經》真理,彼此鼓勵扶持,雖然偶有意見分岐,卻因著主的緣故和洽共處,我體驗甚麼是「主內包容,互相配搭」。
今日我仍享受大家庭的愛與教導,雖然經過30年,我仍覺靈命幼嫩,要當出色的華基人,還需努力呢!每當別人問我屬於那間教會,我總自豪喜樂地說:「我來自華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滴華基情

蘇麗瓊

今年是西區華基12歲生日,又是我在華基教會的第12年。想當年神帶領我和丈夫來到西區堂,雖然大都有香港背景,內心仍有著疏離的感覺。隨著我們一起敬拜、一起事奉,彼此熟悉,這已是我的家。有一次我要做個小手術,丈夫剛巧回香港參加好友婚禮,我單獨在家休養時,教會的姊妹們充滿愛心關懷,溫暖我的心坎。當我看到一群年青人樂意踏出舒適的安樂窩,到本土和外地宣教,我就知道教會充滿朝氣、活力。

教會更是我屬靈的家,雖然我不可以定期上主日學,只是偶而在課室外聽課。有一次吳傳道講解「敬拜生活的再思」時說:「不要在年紀老邁時,神的信實仍然不在你們心裡,那麼你在世上還可以怎樣見證神呢?」我很是感動,往後的日子更加著緊親近主。
Last modified on 週三, 16 十二月 2015 09:47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