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潤傑(麥城)

「食的神學」

Written by ACEM
18 七月 2023
Published in 鄒潤傑(麥城)

鄒潤傑傳道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意思是食物對人的重要性。其實,《聖經》對「食」有不少的描述。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食」佔有一席位。若果說「神學」是理解關於神的學問,那麼「食的神學」就是嘗試從神的角度去理解食的意思。

「食」首次在《聖經》出現是《創世記》1:29,神對人說:「我把全地一切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一切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都賜給你們;這些都可作食物。」(和合本修訂版)從神創造人開始,人需要食物,並且食物是神給人類的禮物。在《創世記》2:16,神對人說:「園中各樣樹上所出的,你可以隨意吃…」那時,人類還未墮落,他們不需要用勞力去換取食物,食物與工作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神唯一禁止人類去做的事就是不可吃知善惡的樹所出的果子。吃這果子不是純粹一個進食的動作,而是表明對神不順服,後果不堪設想。可是人類寧願聽從那蛇的話,吃了知善惡的樹所出的果子(創3:1–6)。自此可見,人能夠藉著食物領受神的祝福,也能因著食物得罪神。食物不單是滿足肉體的需要,在屬靈上也有其重要性。

雖然人離棄神,神卻以不同的方法把人領回來。在《出埃及記》,神藉著摩西施行十災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第十災是殺長子之災(出12:29–36)。在第十災發生之前,神吩咐以色列民準備逾越節的晚餐(出12:1–28)。其實,神可以直接執行第十災。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前,神不用吩咐以色列民準備逾越節的晚餐。不過,神特定要求以色列民在正月初十每家準備一隻羔羊(出12:3),並且吩咐他們烹調的方式(12:4–11)。由此可見,神刻意把「食」與拯救連上關係。

「食」與救贖的關連在《新約》更加顯明。耶穌在受害之前,把新一層的意義賦予在逾越晚餐。在逾越節的那一夜,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飯後他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20)從此,逾越晚餐不單記念神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也記念耶穌基督救贖世人。藉著逾越節的餅和杯去記念耶穌的救贖成了教會聚會的標記(徒2:46)。「食」再次與拯救連上關係。

在《啟示錄》,有多處提及「食」(啟2:7; 10:10; 19:5–10; 22:2等)。其中羔羊的婚宴令人矚目(啟19:5–10)。歷代的解經家對羔羊的婚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婚宴必定是有得吃和喝。這正好回應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宴席,直到它實現在神的國裏。」(路22:16)我們期待有一天與耶穌一同吃喝。

從表面看來,「食」好像只屬肉體。然而,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食」有重要的屬靈意義。昔日,始祖因「食」而得罪神;今天,我們藉著「食」記念耶穌為世人成就救恩;將來,我們在神的榮耀裡繼續吃喝為了顯明父神的恩典是何等的豐富。在《聖經》裡還有多處描述「食」的意義,若我們花點時間研讀,必定有更多發現。或者,我們能夠對「食的神學」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隻在籬笆上的龜(下)

Written by ACEM
24 六月 2023
Published in 鄒潤傑(麥城)

鄒潤傑

為何龜會在籬笆上?當然,龜不會自己爬上籬笆,一定有人把牠放上去。究竟牠是自願被人放上去,抑或不情願地被放上去呢?我服侍神的經歷有時候是出於自己的計劃,但是有更多的時候是超乎自己的預期。

自從二零零二年,我在麥城華基擔任牧職。雖然麥城華基是我屬靈成長的地方,但是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作傳道的身份。如何處事待人,看自己合乎中道似乎是學不完的功課。不過,神的恩典夠用,祂經常在我身旁放置不同的人扶持我。初擔任牧職時,我常感到信徒不夠熱心,對差傳沒有心志。不足一年,離開麥城華基的念頭在我心中萌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華基聯會的辦公室(現在的多倫多國語華人基督教會)遇見江盧樹珠師母。她關心我,鼓勵我要忍耐,做事不要過急,要等候神的時間。之後,神又差派麥希真牧師作麥城華基的顧問牧師。從這位資深牧者身上,我看見怎樣謙卑地為主拼搏。就是這樣,神藉著不同的人鼓勵我繼續在麥城華基服侍。

在二零零六年,麥城華基舉行「使命人生四十天」。這活動強調人生有五個目標:敬拜神、屬靈成長、服事人、傳福音和信徒相交。我不單認同這五個人生目標,也向神求問除此之外,我還要做甚麼?神藉著李思敬牧師(前任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的釋經講道改變了我人生的方向。神再次呼召我進入神學院進修。在二零零七年,我離開麥城華基,返回香港,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神學碩士課程,主修《舊約》研究。在進修期間,我徜徉在神的話語中,並且涉獵不同的學術理論,這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神的心意總是超乎我的想像。

神在二零零九年引領我到另一宗派服事。這宗派歷史悠久,注重禮儀。這段長達八年的牧會經驗叫我獲益良多。最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能夠服事青少年。從前我對青少年事工一竅不通,現在已積累不少心得。當時,我還立志不單要領青少年歸主,也要裝備他們在神國裡有所貢獻。因此,我積極帶領青少年認識差傳。在二零零二年,我領青年短宣隊到柬埔寨服事。可惜,只有三位青年人參加。雖然最終短宣隊順利出發,但是整體不算成功。當我還希望明年舉辦青年短宣隊的時候,某教會領袖勸戒我:「教會聘請你是服事青少年,差傳的事留待差傳部去負責。」這番話給我澆了一瓢涼水,顛覆了我一直對教會的理解。回想十九世紀的差傳歷史,神興起眾多青年參與差傳事業,例如:戴德生、劍橋七傑等。對我而言,差傳就是青少年事工的一部分。雖然對於這位教會領袖的批評,我耿耿於懷,卻燃起我對投身差傳的鬥志。

光陰似箭,正當我在香港牧會累積不少經驗,甚至可說是得心應手的時候,神的呼召再次臨到,祂再次引領我進入神學院進修,今次是教牧學博士(D.Min.)課程。不過,這次不用離開牧職,只需要每年到美國的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上兩週課,之後回港寫論文。起初,我不明白為何神引導我主修領袖學。當時,自認不是天生的「領袖」,所以要去「學」習,這就是我對於「領袖學」初步的理解。然而,神的計劃超乎我的想像。對我而言,第一年的課堂是個天翻地覆的經歷。「我是誰?」是一條基本的問題。如何去回應「我是誰?」的答案更加艱難。雖然我在這注重禮儀的教會快樂地服事主,但是神藉著課程的導師告訴我要向教會請辭。原來作傳道不只是回應教會體制上的需要,而是專一回應基督的呼召。兩者的分別很微妙,需要用心去領會。我經過一番的掙紮才能遵行神的心意。在二零一七年,我毅然請辭。當時,很多教友因著我的請辭感到可惜和不理解。我亦不能說服他們我離職的原因,但是神堅固我的信心,繼續引領我向前行。

同年,我受聘於一間注重差傳的教會。在那裡,我有更多的學習。神不單開啟了我的差傳視野,更挑旺我禱告的心志。某天,我如常在教會工作。忽然,電話響起了。我接過電話後,對方自我介紹是某香港堂會的代表,邀請我考慮到他們的教會擔任堂主任。我受寵若驚,不斷地反問自己何德何能,怎能擔當如此重任。其實,這一切都是神為了引領我返回麥城華基的安排。

教牧學博士課程主要的要求是完成研究論文。這論文不單強調學術研究,也要包含實用性。回顧自己在教會的所見所聞,並且觀察不同教牧的處事方式,我認為忠於基督的呼召最為重要。因此,我採用近年盛行的訓練和發展模式「Coaching」(可翻譯為「教練」)作為我的研究論文題目。我希望藉著Coaching提升教牧的領導能力。Coaching模式有別於傳統的師徒模式。師徒模式通常是指有經驗的師父向門徒傳授技術;Coaching模式的重點在於如何幫助受助者自發達成目標。換句話說,師徒模式的指導性比較強,Coaching模式則注重自發性。在這個知識爆炸的世代,我們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個人成長的方向。教牧經過神學院的訓練,擁有基本的學術和屬靈知識,足以應付牧職的要求。不過,不少教牧服事多年後,感覺迷惘,缺乏成長的方向。我論文的目標就是證明Coaching是一個有效的教牧領袖培訓模式,幫助教牧自行定立成長方向。從表面看來,我選取Coaching作為論文的題目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學術的要求。其實,整個過程是神的引領。為要裝備我於二零二二年在麥城華基擔任堂主任。過往,我跟隨不同的堂主任牧養教會;現在,神要求我轉換角色去擔任堂主任。由跟隨者轉變成帶領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神藉著不同的人和事磨練我。現在,我體會忠於基督的呼召比一切更重要。因此,我經常問麥城華基的同工:「近日,基督對你的呼召是甚麼?」

經過七個年頭,今年終於完成教牧學博士課程。在五月,我的父母專程從香港來到多倫多,陪伴我到美國,一同出席畢業典禮。回顧自己服事主的歷程,有很多事情都超出我的想像。正如:龜未必情願在籬笆上。不過,唯有牠被人放上籬笆才能看見更多和更遠的事物。因此,我是不是甘心被放在籬笆上不再是重點,重點是願主的心意成就。

(作者為麥城華人基督教會堂主任傳道)

那隻在籬笆上的龜(上)

Written by ACEM
15 四月 2023
Published in 鄒潤傑(麥城)

鄒潤傑

我自幼參加教會聚會,在那裡經歷了很多快樂的時光,耶穌的事蹟隨伴我成長。可惜,這些事蹟只屬於頭腦上的知識,那時我還未體會耶穌的真實。踏上中一,我如常參加兒童崇拜。直到某一個主日,我忽然感到兒童崇拜很幼稚,自覺已經長大了。之後,有人把我轉送到成人崇拜聚會。第一次參加成人崇拜的感覺是「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賽6:9)。崇拜用粵語進行,每一句話我都聽得懂,卻不體會崇拜的信息。隨後,我慢慢疏遠教會。偶然,有些熱心的信徒向我傳福音,邀請我決志相信耶穌。雖然我不抗拒他們,也順從他們的意思去決志,但是還未體會耶穌的真實。在我沒有耶穌的日子裡,生活缺乏方向,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無心向學,成績慘不忍睹。由於在香港會考之後未能升學,父母安排我到多倫多繼續升學。

對很多人來說,留學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可是,對我而言,卻是無奈,因為我不知道人為何要活著。當時,我需要監護人才能在多倫多留學。神為我安排了一對虔誠的基督徒作我的監護人。每逢主日,他們都領我到麥城華人基督教會崇拜,星期五送我到青年團契聚會。其實,起初我不情願參加教會聚會,但是人在異鄉,身不由己,我唯有勉強參加。然而,神的工作超乎人的理解。某一天,我遺失了錢包,忐忑不安。青年團契完結之前,導師總是問大家有甚麼代禱事項。我告訴大家,我遺失了錢包。導師為我代禱。禱告完畢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的錢包竟然出現在眼前。當時我不相信禱告,但是事實在我眼前。禱告後,我的錢包就在手裡。從此我反省在幼年所聽的道理與我有甚麼關係。如果耶穌是真的話,我應該怎樣回應祂。我開始投入教會生活,直到現在。回想當日導師為我禱告的日子已是三十年前,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因此,我看重禱告。昔日,我怎樣藉著禱告體會神的大能,今天我也希望每位信徒都能藉著禱告體會神的奇妙。

在一九九三年,我參加了為期五天的「加東華人基督徒冬令會」。在第三天的早上,我如常讀經和祈禱,神的說話臨到,祂問我:「你願意一生服侍我嗎?」我二話不說,立刻答應了。之後,我將這個經歷告訴在冬令會某一位牧師。他說:「這是神的呼召,你要讀神學啊!」一言驚醒夢中人,我愛神,但不愛讀書。然而,神的愛激勵我,從此努力讀書就成為我人生的目標,盼望有一天能夠完成神學課程,好好服侍神。由於過往無心向學,根基不夠紮實。我是很不容易才能完成中學課程,勉強進入大學。當時,有位傳道人經常鼓勵我,幫助我將勤補拙。這位傳道人不單教導我屬靈的事,也整理我內在的生命。她幫助我重拾自信,並且經常提醒我:「God deserves the best!」從前,我不知道為何而活;自此,我定意一生為神而活。我曾經做事馬馬虎虎,那一年開始因著基督的緣故,我立志要做到最好。這位傳道人是我屬靈的啟蒙導師。她的教導,我一生受用。

另一位對我有深遠影響的屬靈導師是高雲漢牧師。他對差傳的熱忱深深地感動我。每年華基聯會的差傳年會總是激勵我服侍主的心志。我還記高牧師的教誨:「教會不能只是差『錢』,也要差『人』!」寒窗苦讀三年後,我完成大學課程,成績不錯,足以進入神學院。申請入讀神學院的時候,因為高牧師多年的教導,我不假思索地報讀有關差傳的道學碩士課程(M.Div.),盼望努力裝備自己成為宣教士。可惜,完成第二年神學課程之後,我發現自己不是做宣教士的材料。不過,對差傳的熱忱依然不減,故在教會推動差傳,不遺餘力。在修讀神學期間,不斷閱讀有關差傳的文獻。每逢讀到學者從《聖經》解釋我們的神是差傳的神,心中分外激動。因此,我專注攻讀聖經原文。當時,學院只要求我選讀一種原文。最終,我修讀了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成績也不錯。此舉奠定了我日後在香港修讀神學碩士(Th.M.)的根基。

在二零零二年,我開始在麥城華基擔任牧職。第一天上班,堂主任便告訴我,他已經向執事會辭職。我心裡想:「我剛剛畢業,不懂得帶領教會。」神的作為奇妙,祂為麥城華基預備另一位滿有佈道熱誠的傳道人。那位新傳道上任當日,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在教會辦公室裡會面,我見到他,立即稱呼他:「黃SIR。」因黃維信牧師曾經在一所中學任教,那時候我是他的學生。我自問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能夠跟隨黃SIR一起服侍神,我心感分外親切。

回顧自己的信仰歷程,神使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段提攜我。英文有句諺語:「如果你看到龜在籬笆上,你可以肯定有人幫助牠。」(If you see a turtle on a fence post, you know he had some help.)而我正是那隻在籬笆上的龜。

(作者為麥城華基教會教會堂主任傳道)

 

劃花奇妙的新約

Written by ACEM Monthly
07 四月 2022
Published in 鄒潤傑(麥城)

引言

「劃花奇妙的新約」是本年度麥城華人教會重點推動的事工之一。目標是帶領信徒在2022年「劃花」自己的《新約》聖經。

緣起

這活動的概念來自2021年6月加拿大華福舉辦的「銳意門徒訓練教會大會」。講員曾金發牧師說:「Dirty Bible, Clean Christian; Clean Bible, Dirty Christian」意思是若果信徒恆常在聖經寫筆記,他的靈命就會長進;相反,若果信徒的聖經是乾淨的,他的靈命可能停滯不前。曾牧師還介紹如何使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記錄讀經心得。

筆者身為傳道人一向抱著嚴緊的態度研讀《聖經》,並且以查考原文《聖經》為目標。不過,由於能力和時間有限,只能注重「質」,未能顧及「量」。曾牧師分享自己每年「劃花」一本《聖經》。他對「量」的追求打動了我。大約在2021年10月,主的靈引導筆者策劃2022年教會事工,祂鼓勵筆者不單自己多讀《聖經》,也要帶領教會多讀《聖經》,「劃花奇妙的新約」因此誕生了。

做法

首先,讀《聖經》不是個人的活動,而是信仰群體的活動。「劃花奇妙的新約」以小組形式進行,每逢週一至五,組員按照自己的時間讀一章經文。在週一至五的早上,組長從活動籌備小組收到讀經提示,然後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轉發給組員。藉此互相鼓勵,保持讀經進度。

第二,活動的目標是在2022年以螢光筆「劃花」整本《新約》。螢光筆的用法如下:

「紅色」象徵耶穌的寶血,標示救恩

「綠色」象徵生命,標示神的應許

「黃色」標示經文特色

「橙色」標示神對你說的話

「藍色」象徵自由的天空,代表自由使用

禱告與屬靈操練 — 西面給我的啟發

鄒潤杰

幾年前筆者曾經立下一個屬靈操練的志向,就是立志效法西面(路2:25-35)。這個志向不單引領我進入屬靈新境界,還改變了我牧養方針。

路加介紹西面較爲簡單,沒有交代他的家譜,只描述他在耶路撒冷(路2:22)。他雖然名不見經傳,後來亦消聲匿迹,仿佛是個小人物。然而,我認爲他在路加的筆下是個非常獨特的人物。衆所周知,路加對聖靈的論述情有獨鍾,有關聖靈的工作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隨處可見。根據路加的描述,唯有西面在聖靈降臨之前(徒2:1-4)「有聖靈在他身上」(路2:25),又「得了聖靈的啓示」(路2:26),並且「受了聖靈的感動」(2:27)。在介紹西面的頭三節中,路加每一節都將西面與聖靈扯上關係。我相信這是路加爲之後聖靈引領信徒生活所留下的伏筆。聖靈降臨之後,凡相信耶穌的人就有聖靈在他身上(徒2:38),有機會得著聖靈的啓示,也應當常被聖靈感動(帖前5:19)。這個讀經心得驅使我去留意《聖經》對聖靈的描述。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