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恆的星

Written by ACEM
21 十二月 2023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謝安國

二千多年前,一顆奇異的星顯現在猶大地區黑夜的空中,吸引了東方幾位智者的注意。他們可能是波斯的星相學家(下稱博士),在夜觀天象時發現了這顆星。他們深信這是新生王誕生的兆頭,於是從東方長途跋涉來到猶大,要找尋猶太人的王。他們對《聖經·舊約》關於彌賽亞的預言所知不多,大抵是出於他們的專業和好奇,所以準備了禮物去朝拜這位新生王。按常理,他們來到了耶路撒冷的王宮,在希律王面前陳明來意,卻不料為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全城的人都帶來了不安。

昔日,為什麼會不安?

須知希律本身並非純正猶太人,若不是羅馬的扶持,根本不能在耶路撒冷作王。那時正是希律統治的晚年,突然聽說有一位生來做猶太人的王出現,豈不是會對他的權位造成極大的威脅嗎?希律原本為人就疑心頗重,在位期間曾經對他認為有絲毫威脅的人大開殺戒。

當希律受到威脅,也就意味著依附他的權貴階層受到威脅,甚至整個耶路撒冷的安寧也會因而受到衝擊。所以,東方博士們那一句「那生下來作猶太人的王在哪裡」的話便憑空捲起一波風浪,叫所有的人都感到不安。

希律召來了各路宗教領袖,查問之下,得知《彌迦書》第5章第2節預言,將有一位君王在伯利恆出生,祂就是彌賽亞、耶和華的受膏者、以色列的王和拯救者。

奇怪的是,希律只是暗暗地囑咐這些來自東方博士去尋找,命他們找到之後轉告自己,並沒有高調地派官兵去尋找或去捕殺,直到博士竟不辭而別之後才如此行,這又是為何呢?

或許他深知此事絕不能高調處理。若是高調去尋找彌賽亞,就等同於親自否認了自己權位的合理性;而若高調去捕殺,就是公然與所有猶太人為敵,羅馬主子肯定不會同意,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統治權。

結果,當他得知博士們暗中離開後,惱羞成怒,下令殺害伯利恆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有學者推算,當時伯利恆是一個小村落,兩歲以下的男孩大概只有幾十名。然而有幾十個家庭同時為他們的孩子哀哭流淚,當真是哀鴻遍野。

未幾,希律死了;約翰出來傳道,也死了。耶穌基督開始在加利利傳神的道給,當時社會的權貴帶來了極大的不安。他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豈料,耶穌在第三天復活了!先前怕死的門徒竟然生命改變,勇敢無懼地傳揚耶穌是主的信息,從耶路撒冷開始,到傳遍了羅馬帝國,直接衝擊了羅馬帝國統治的根基,於是羅馬開始殘害、逼迫基督徒。在基督教傳播的首三百年裡,無數的信徒被火燒死,被刀砍死,被野獸咬死···但陪著他們赴死的卻是他們讚美上主的歌聲。

未幾,羅馬帝國覆滅了。地上不斷有帝國崛起、衰落,戰爭、瘟疫、天災人禍此起彼伏,唯人類文明卻因著基督教的傳播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今天,這世界令人不安

來到2023年的十二月,我們生活在動蕩不安之中。三年的疫情、突如其來的戰爭、經濟危機、各種生活困境,無一不讓這不安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我們不安,因為當今時代,不管生活在世上任何的角落,人們都不知道該相信什麼(媒體、政府),不知道能信任誰;

我們不安,因為我們活在充滿矛盾衝突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國與國之間,似乎只見分歧,人性中的包容、接納和關懷,已越來越鮮見;

我們不安,因為時世險惡,新冷戰格局逐漸形成,全球性衝突一觸即發,不論我們身居何處,似乎都難逃厄運。

在基督裡,我們有平安

活在不安中,我們不由得回憶起昔日伯利恆那顆奇異的星,思想昔日在漆黑的夜空中那顆奇異的星所散發出的奇妙的光芒。

伯利恆的星不會再出現,但那星所代表的彌賽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必然會再來,架著雲榮耀地在耶路撒冷裂天而降,降臨、作王、審判世界!

在主耶穌榮耀地再來的盼望中,我們知道時世並不在人的掌控中,唯有祂才是歷史的主宰!在歷史的進程中,尤其是在末世之時必定有大苦難,但主必得勝。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靠祂而忍耐到底!

在主必掌權的激勵下,我們可以重拾信心,相信上帝的作為,在謊言圍繞中能持守真理,在假教師林立中能宣講真道,永不放棄;

在主的真光照耀下,讓我們抓緊並活出神的愛、耶穌在十字架上自我犧牲的愛。祂是我們的和平,我們不畏懼困難和人的攻擊,勇敢地彼此相愛和扶持,彼此饒恕和醫治!

雖然世上的日子可能越來越黑暗,但伯利恆之星——主耶穌的真光在我們的心中卻更顯明亮。讓我們每一位在今年的聖誕節期、在即將來臨的2024年裡,靠著主的真光,活出主耶穌的愛,持守主再來的盼望,在這黑暗的時世中,成為一顆顆在黑夜裡閃亮的小星星!

(作者為華基聯會執委會主席、北約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後疫情時代的教會

Written by ACEM Monthly
07 四月 2022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這是2022年的新專欄,目標是嘗試探討教會如何面對疫情後的新挑戰。兩年的疫情對加拿大以及全球都帶來很大的改變。病毒帶來全球經濟架構的重組,國際政治形勢的變更,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心靈狀態。如此種種,對社會運作、人際關係都有巨大的影響,對教會自然也不例外。教會作為天國的群體,必須思索如何在這萬變的新世代中,活出不變的福音使命。

一.教堂與教會:

重新再思考教堂與教會的關係。過去兩年的教會生活大部分都在網上渡過,教堂反而很少使用,這是否意味著教會的重要性降低,甚至可以被網上活動取代?疫情前教堂為主導的事工模式,是否會被取代?若真的取代,又將是什麼樣的模式?

二.敬拜的再思:

會眾長期在網上「參與」崇拜(又稱「看」崇拜,如看劇一樣),對整個敬拜的體驗,運作方法會有什麼影響?疫情過後,網上的觀看者(Viewers)是會友嗎?是教會的一份子嗎?疫情新技術的安排下,牧者講道時對著的不一家是會眾,反而更多是鏡頭,這是否講者-聽者的關係有點YouTuber與Viewers相似?當講道走近YouTube平台,這對講員的要求是否有所改變?

現在是2022年1月,正值covid-19的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之際,令已經開始明朗的疫情加添了不少雲霧,不知何年何月才可以撥開雲霧見青天,進入後疫情的日子。我們不是預言家,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但我們深信,神是憐憫的神。隨著病毒的變異,極有可能最終走上與人類並存的道路。這兩年疫情的挑戰,令教會不得不對各項事工、甚至教會信徒的生活、靈命成長等基本理念做出深入的反省和探索。在這過程中,華基聯會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異象的承傳

華基教會大家庭40年來持守的5個異象—相愛合一、培訓門徒、增長植堂、普世差傳、關懷社區一直是教會事工發展的框架和指引。在後疫情的新環境下華基聯會盼望與各堂會的教牧和領袖們一起去探索如何在新的時代中落實這5個異象。在實體和網絡並行的教會生態中,如何建立相愛的群體?如何實踐合一的使命?疫情中培訓事工的全球化局面打開了,網上的資源極其豐富,但全球化中又如何達成本地化和具體行動化?

過去兩年來,會友長時間在網上聚會,但聚會人數却不能依据網上浏览的數字作為衡量的準則。在這情況下,「会友」、「增長」這些理念是否需要重新界定?在網上運作日益熟練情形下,植堂事工如何大力發展?在全球性政治局勢重組的環境下,普世宣教的機遇和運作將有新的發展,而華基作為一個聯會,如何更有效地推動普世宣教事工?在疫情之前,關懷社區主要以社區服務為主導思想;今後,「社區」的概念是否要重新定義?我們關懷的對象是否從原先的來源擴展到不同特定的群體?

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網上和實體平臺,並與各堂教牧領袖一起探討這些課題。

華基歡迎你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04 六月 2021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香港遷移,加國故事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因政治環境轉變,不少香港人萌生移民的意念。自港版國安法實施後,不少西方國家紛紛向港人招手,讓他們更容易移居海外;回流或移民加拿大的人也明顯增加。今年三月加拿大政府宣佈新政策,讓香港青年人更容易以工作簽證移居本地。不到幾個月,在疫情嚴峻及封關的情況下,仍有數千人申請; 預計疫情稍緩或開放後,以新政策來加拿大的人亦有所增多。這股移民回流潮,將成為一個極大的福音挑戰和機遇。

我們眾華基教會能否面對挑戰,把握這個獨特的機會?尤其粵語會眾,能否歡喜快樂迎接這批遷移港人進入教會群體,得著福音的醫治和恩典?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華基教會也是一間移民教會的歷史中,仔細察看神妙奇的作為。

70年代初,加國華人社區有了重要的變化。1971年加拿大和中國建交,早期移居本地的四邑人開始申請親屬來加團聚。1973年加拿大政府為了解決不斷增多的非法難民,容許當時居住在加拿大卻沒有永久居留身份的人,可以成為永久居民(俗稱大赦)。當時不少留學生立時成了移民,並能進入從前留學生極難入讀的科系,例如:醫科、藥劑、法律等。自此從香港來加拿大升學的人數逐年遞增。

把握福音的契機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8 三月 2021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The Hong Kong Ready Church

加拿大上一次的香港移民潮,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後,許多香港人對97回歸的前景不明朗而選擇了移居海外。90年代香港政局穩定後,有些人便返港謀求發展。時至今日,隨著香港政治環境多樣變化,當年香港人的擔憂不幸地變成事實,新一波的香港移民潮或回流潮在加拿大再次湧現,有愈來愈多香港人設法離開;但是這一次的香港移民潮有點不一樣。持有BNO護照的人可能選擇去英國,對於其他人而言,移民加拿大也是熱門的選擇。

據估計,現今約有30萬加籍人在香港生活,他們有部份已經返回加拿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超巿或其他地方,已發覺有愈來愈多講粵語的年輕一輩。相信當疫情受控後,有更多人從香港湧進加拿大。面對這次香港移民潮,加拿大的教會做好準備嗎?華基教會是否已整裝待發的 Hong Kong Ready Church?

把握福音的契機 -- The Hong Kong Ready Church

謝安國

加拿大上一次的香港移民潮,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後,許多香港人對97回歸的前景不明朗而選擇了移居海外。90年代香港政局穩定後,有些人便返港謀求發展。時至今日,隨著香港政治環境多樣變化,當年香港人的擔憂不幸地變成事實,新一波的香港移民潮或回流潮在加拿大再次湧現,有愈來愈多香港人設法離開;但是這一次的香港移民潮有點不一樣。持有BNO護照的人可能選擇去英國,對於其他人而言,移民加拿大也是熱門的選擇。

據估計,現今約有30萬加籍人在香港生活,他們有部份已經返回加拿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超巿或其他地方,已發覺有愈來愈多講粵語的年輕一輩。相信當疫情受控後,有更多人從香港湧進加拿大。面對這次香港移民潮,加拿大的教會做好準備嗎?華基教會是否已整裝待發的 Hong Kong Ready Church?

不平凡的人生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23 二月 2021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當我們告別麥希真牧師的一生,感恩他對後人留下許多值得學效的典範,我也緬懷分享幾件事。

記得當年麥牧師在北約華基教會的建堂籌款晚會中講道,特別指出我們購買只是一個貨倉(warehouse),強調要奉獻給主,讓神大大使用。謝謝麥牧師的鼓勵,這些話深印腦海中。我們順服神的帶領,全然奉獻給主,每一吋地方都是神的,要作福音廣傳之用。

麥牧師風趣幽默,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我觀察他的幽默感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洞察力,以及有獨特的描述手法。他講道常用的例子,都是簡單平常的經歷,在幽默中帶出人生的無助唏噓,加上一個微笑、一個「囉」字助語詞,便將聽眾帶進自省的認同感中。

麥牧師為何能在沉重的人生信息中,可以風趣地講出真理?我想可能與他的美學根基有關係。麥牧師的漫畫為人熟悉,簡單幾筆就能將主角、人物、事件特徵到位地表露無遺,這必須對人生有深刻體會,有透徹洞察力的大師級才能做出。

人生本是平凡,有好多平常瑣事,但是若在大能神的手中,就可以變得不平凡。麥牧師的生命的確帶給我們許多人生的啟迪。

(作者為北約華基教會主任牧師,華基聯會執委會主席)

耶穌降生叫冰冷變溫暖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5 十二月 2020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隨著疫情日趨嚴重,在封城和限聚令下,今年的聖誕節是否只能在寒冬的冰冷中度過?不!聖誕節是紀念救主耶穌基督降生,祂的大愛能叫冰冷變為溫暖,北約華基教會今年與弟兄姊妹一起進入聖誕節的溫馨中,共度一個溫馨的聖誕佳節!

1. 送暖行動:11月1日至12月6日有送暖募捐活動,物品收集後送到食物銀行(North York Harvest Food Bank & Sanctuary)。鼓勵兄姊捐贈食品,罐頭、米麵油等不易變壞食物;全新男女內衣、男裝連帽衫和長運動褲;手機及充電器(先刪除所有資料)。

2. 愛心口罩、二合一聖餐杯、聖誕卡:

國語堂有弟兄捐贈共5萬個一次性口罩(成人及小童尺碼)和1萬個面罩給教會,讓教會把這些保護工具送給兄姊和社區有需要人仕。

當三月份疫情剛開始時,政府頒下限聚令,整個社會一下子停頓下來,市面顯得出奇的平靜,路上汽車稀少,但是我們心中卻一點不平靜。關於疫情的數字不斷的跳動,我們的心情也跟隨著動。外面的平靜,與內心的動盪不安成了強烈的對比。好不容易過了幾個月,疫情舒緩,社會又活動起來,路上車多了,心情也略為平靜下來。可惜好景不常,九月疫情反彈,社會又再次沉寂下來,我們的內心也隨即跳動起來。這種由動而靜,由靜而動交替的過程中,我們不禁問:「我們的信仰能否讓我們在環境的變易中,重掌主導權;在內心的跳動中,能否得到真正的心靈平靜,在死寂中得到動力?」

我以「動」與「靜」這角度來查看《聖經》,發現在不少經文中,表達著這兩個方向:由「跳動」到「平靜」,由「死寂的平靜」到「帶著使命的行動」。

實體聚會重啟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6 七月 2020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福音更廣傳

謝安國、陳華恩、傅再恩:三位牧師談全省恢復宗教活動

鄭良華

當COVID-19疫情進入夏天後稍為緩和,安省政府把部分行業、民眾活動都分地區和分階段地逐步重啟,但是對宗教活動則似乎較為寬鬆。自6月12日起,全省的宗教聚會便可以恢復,而且是不分地區、不分階段,但要遵照省府的防疫守則。

北約華基教會謝安國主任牧師、多倫多華基教會陳華恩主任牧師和城北華基教會傅再恩主領牧師,三人均異口同聲歡迎省府這樣安排,相信省長道格福特聽從了民眾與宗教領袖的訴求,讓包括基督教的教會以及相關的宗教團體,能盡快和全面地恢復實體崇拜和聚會。

疫情間教會重要角色

謝安國牧師與陳華恩牧師表示,教會堂址已經關閉了快四個月,獲准重開應該是時候了。在安省僅有部分地區實行第二階段經濟重啟時,省府已經容許全省同步恢復實體宗教聚會。這反映省府明白到宗教聚會,是民眾在精神與靈性上必須而重要的事。

黃少明牧師承接高雲漢牧師出任華基聯會會牧的議案,在2012年5月29日聯會執委會中通過,在7月15日特別聯會代表大會確認。黃牧師10月上任,就職禮於11月4日差傳年會中舉行。

2017年9月底完成五年任期,當時他向執委會表示華基聯會已經42年,要再思前路和重新定位;他願以合約形式服事,並鼓勵同工物色新任會牧。2018年黃師母身體抱恙,執委會讓黃牧師9月起休假專心照料1,到去年7月復職,並於今年6月底完成一年合約,正式退休。

黃牧師出任會牧期間,帶領華基聯會面對不少挑戰,包括高雲漢牧師和霍應昌弟兄分別於2013和2014年離世。在黃牧師推動下,普世差傳有不同發展,事工遍及亞洲、歐洲、非洲、中東、美洲各地。他多次到宣教工場探望華基支持的宣教士,表示關懷和鼓勵。在植堂方面,他提出20/20異象,盼望華基在2020年有20家教會。現在算起來,華基堂會有15家,若把Downtown Markham、推動中的Mount Joy(萬錦東)、士嘉堡福建群體、兩間與華基有關係姊妹教會都算在內,果真是20家!他任內開拓幾項新事工:健康教會研討會、植堂研討會、和平福音課程、華基教牧按牧先修班、教牧顧問團等;在按立典禮中, 他共任命了20位牧者為牧師,為神國增添新力軍。

安省政府宣佈全省進入緊急狀態, 華基教會都停止實體的崇拜和聚會,全 面採取網上敬拜的形式,進入沒有「聚會」的教會模式。傳統以來,教會生活 一直環繞著不同的聚會:成人或兒童崇拜、主日學、團契、小組、查經班等, 如今這些聚會都停止了;那麼,教會還算是教會嗎?

我們信心的對象是創造天地的神, 是勝過死亡的復活主耶穌,為甚麼如此害怕,將大小聚會都停止呢?這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嗎?《聖經》不是教導說: 「不可停止聚會」(來10:25a)?這些重要的問題,讓我們逐一討論。

信心與責任

首先,讓我們思考信心的問題。我 們所信的創造主是全能者,祂能保護和醫治。若神願意,甚麼病毒都不能傷害 人。神有這能力,但是祂的旨意如何, 我們卻不能控制,也不能預料;所以在信心的同時,必須相應有責任的承擔。

在疫情蔓延的危機中,政府勸喻巿民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以減慢病毒傳播的速度,讓醫療系統和支撐染病者的護 理能足夠應付。所以教會停止在建築物中舉行的聚會,減少人與人之間見面接 觸,是承擔抗疫的社會責任,是利己利人的行為。

這次的世紀疫情,初名武漢肺炎,後來世衛更名為COVID-19;中文則有不同說法,有新冠狀病毒, 或簡稱新冠病毒(本文則沿用英文名稱或作疫情)。疫情肆虐全球,從武漢開始爆發,如今波及全 球,在短短幾個月內,已感染數十萬人,死亡的病者超過一萬;不但成了世紀疫症,更帶來全球恐慌 和經濟危機。

最艱難的時刻

疫情開始不久,我就一直留意它的發展,也嘗試閱讀第 一手的資料,包括學術論文期刊和專家的報告。到了今年三月初,眼看加拿大的病例仍然不多,以為COVID-19雖然厲 害,但影響的地域只在遠東幾個地區,我們仍能倖免於難。 殊不知,突然歐洲和北美洲疫情大爆發,加拿大的病毒確 診數字不斷攀升,各省省長紛紛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在短短 一星期內,巿面的情況更急轉直下:學校停課、商店關門、 文娛康樂停止、美加封關、對外國際往來多所限制;避免外 出、人際交往保持距離;教會聚會網上進行⋯ ⋯

《約書亞記》第一章起首說:「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

(書1:1)這句話說出約書亞成為以色列人的新任領袖,有兩個很重大的挑戰。摩西是無與倫比的領袖,面對法老而不畏懼,40年來領導頑梗的以色列人,在曠野艱苦飄流而不氣餒。約書亞現在要繼承摩西作領袖,這是何等大的壓力啊!此外,摩西還有沒完成的事,就是帶領百姓進入神應許的迦南地,這事交給約書亞去成就,真是又大又難的工作啊!

面對這些挑戰,約書亞得著從神而來的應許和指引,他盡忠職守,完成使命,帶領數目龐大的以色列人排除萬難,進入應許地並安居下來。在《約書亞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重要的功課,更深瞭解作一個屬靈領袖的生命特質。

2018年6月的省選將會鹿死誰手?無人能預料!本文無意為本屆省選作出任何選前預測,乃是希望藉此提供兩個重要的概念,以協助讀者去分析兩個「變」。

第一個變,是指民心思變的變。執政黨能否連任,就在乎民心思變的程度而定,而這求變的程度和執政黨在過去的政績有關,若政績好,思變之心就不強,執政黨就可以連任;若政績很差,思變之心很強,那執政黨下台的機會就比較高。此外,有時隨著大環境的改變,選民思變不完全因為政績,也可能與面對大環境新的變數有關。

第二個變,是千變萬化的選戰。政績好的執政黨,未必能連任,政績差的執政黨,也可能連任,這是因為選戰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過程。開選時勝算在握,到選舉末期可能一敗塗地,這就是選戰的萬變。尤其在選民思變不是很強烈情況下,一場選戰如何推展,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網絡世界裡,我們可以聽到或收看到世界各地神重用僕人的講道,古今中外應有盡有,內容也包羅萬有,有解經的、主題式的,可謂集講道資源於手機或電腦鍵盤上。反觀教會的主日講壇,傳道人辛辛苦苦的預備,講出來又遠比不上那些名牧⋯⋯不如我們主日崇拜時,就多播放這些講道視頻吧!」

這些想法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卻有幾個嚴重的問題。首先,若教會都採取網上名牧的講道,傳道人就沒有機會學習事奉成長,而且當那些名牧、老牧退休後,那麼講道授業是否就要失傳?此外,主日敬拜的講道不是單講道理,乃是聖靈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藉著祂的僕人,向祂的子民宣講的真理。不同的神僕各自面對獨特的群體處境,他們是受聖靈感動宣講神的道,適切自己群羊的需要;加上教牧個人生命與群體的經歷,與他所講的道有密切的關係。

主祐吾土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07 七月 2017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從《撒母耳記下》省思加拿大150

今年是加拿大聯邦(Confederat ion)成立15 0周年。這個聯邦國地大人稀,在短短15 0年間,從殖民地發展為問責政府,組成聯邦政府,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加

拿大積極參與,無論在歐陸和亞洲戰場,都留下不少加國人民的血淚,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同和讚揚。加拿大和強大的美國相鄰,卻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文化。在科技、經濟、文化上都有卓越的貢獻,這是加拿大引以自豪的事。在過去幾十年間,加國移民從昔日來自歐洲的白人為主,已轉型以東南亞洲為大多數,令許多大城巿都譜寫不同文化的色彩。這裡有不同的族裔群體,沒有太多的仇恨和矛盾,是國際間多元文化(multi- culturalism)比較成功的例子。

我們想到社交媒體,腦海可能馬上出現所謂大眾傳播,如電視、收音機等以廣播或視像形式,把製作好的材料藉大氣電波傳送出去。後來有了互聯網,網站也採用這個模式,把材料放上網頁而透過互聯網傳出去。不過互聯網要搜索,要被人找到,不同搜尋軟件便應運而生。

時至今日,網絡上的媒體有了新局面,不再局限於網站的資訊,不再停留傳統的媒體方式。個人手機不同程式的社交媒體,如FB WeChat,WhatsApp,Line,Instagram …. 等等,把人直接連接起來,接觸公開或暗角裡的讀者、聽眾和觀眾。人與人之間在網絡社交媒體中建立不同的群組,開拓牽連甚廣的信息流傳、言論空間、分享平台,帶來新的互動和嶄新的資料傳播方法。基督教的福音佈道、培訓門徒、關懷社區,必須更花心思運用無限大的網絡工具,才能滿足今日社會人們的需要。

2017: 150 和 500 的啟迪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6 一月 2017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2017年是加拿大立國150年國慶這個地大人稀、近北極寒冷的國家,從原來的殖民地社群,結集成聯邦。加拿大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具備勤奮苦幹的精神。數百年來,建立了民主、法治、自由的社會,儕身全球七大發達工業之列。

除了上述成就,加拿大也是基督教差派宣教士的國家。過去百多年來,加國不同宗派差派了許多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工場事奉,不懼艱辛,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可惜隨著世俗主義的發展,加拿大社會愈來愈走向後基督教社會的路,神所創造美好的事物,無論家庭、婚姻,甚至不同的性別,都被人定勝天的意識形態,試圖加以改變和推倒。

8月22至26日,華福大會在台灣台北的行道會美河堂舉行,全球不同地區約1500名華人教牧、機構同工領袖濟濟一堂;其中華基聯會七間教會共25位牧師、傳道和弟兄姊妹出席。每天上午九時至晚上九時,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信息、地區報告、小組討論、差傳慶典,開拓與會者的屬靈視野,更深體會神在各地區的大能和作為。

現嘗試以“大”與“小”作為我對這次華福大會的感受。

問: 巴黎和馬里恐襲後,我們應否禱告求神懲罰恐怖份子?若這樣禱告,豈不是沒有饒恕的心?耶穌不是教導 我們要愛仇敵嗎?

答: 不錯,我們對仇敵不應懷恨,要以神的愛去愛他們,被「人打你的右面,連左面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然而,愛仇敵的教導絕不能無限放大,甚至在邪惡勢力攻擊無辜者時,任由他們施行殺戮。

因為《聖經》除了教導我們要愛仇敵外,還叫我們要愛人如己、愛家人、愛鄰舍(路10:37)。在面對恐怖份子的傷害,我們必須保護家人和鄰舍,免受惡者的傷害。我們自己有時或許甘願被欺負、受委屈;但是若邪惡的人來攻擊和殺害我們的家人和鄰居,我們若撒手不理,豈不就違反了愛人的原則嗎?

此外,《聖經》不也教導我們要申張公義嗎?無辜的人受害,我們豈能坐視不理?害人的恐怖份子不是應該繩之以法嗎?邪惡份子向我們宣戰,我們怎能不起來保護自己和其他人,國際社會怎能不合力把惡勢力組織粉碎呢!

千禧一代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7 七月 2014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Hookup”文化的反思

西方社會自六十年代起,大肆推行性解放的思想,鼓吹自由性愛行為,不再把性行為規範在婚姻的約制之內。隨著女權主義興起,避孕工具流行,加上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年輕人(包括大專學生或剛踏進社會就業人士),逐漸不再以傳統二人墮入愛河的關係作主流,卻發展出多性伴侶、一夜情、同居關係等不同類別的戀受模式。

千禧一類(80及90後的出生一族)稱他們的“戀愛”模式為“Hookup”文化,這個名詞很難繙譯,網上盛傳為“勾搭”文化,不過這個譯法的貶意太強,80/90後男女絕不同意,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模式並沒有傳統道德賦與的負面意義;或者試將“Hookup”文化譯為“接鉤”文化,這個略為中性的字眼,可能較眾人所接受。

這是天父世界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23 八月 2013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在戶外教室靜思《詩篇》第八篇

談到學《聖經》, 我們馬上會聯想到在主日學教室聽老師講課的情景。各人打開《聖經》,全神灌注的聆聽,有時討論,有時提問,以期對經文的解釋和應用有更深刻的掌握。我們有沒有想過,教室不必局限於教堂內的主日學課室?現在,就讓我們進入神所陳設的戶外教室,一起來頌讀《詩篇》第八篇。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8:1a)

˙ 耶和華(Yahweh)是以色列的神的名,名字不是一個稱號這麼簡單,它是代表神的本性,是神自己。耶和華是揀選拯救以色列的神,祂是守約、施慈愛的神。

明牧師週一的成就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03 六月 2013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明牧師姓明,當傳道人快二十年,被按立為牧師已十年,近年教會增長不錯,雖然他事奉的教會不在最前三強之中,但是因為頗有領導才幹,講道也不錯,也常參與一些基督教團體活動,在華人教會界薄有名氣,為人熟悉。幾年前,有些朋友稱他為“名牧師”(有名氣牧師之義),起初是半開玩笑的,後來叫得慣了,“明牧師”和“名牧師”變成相通了,他也不再介懷,反而心中是有點喜歡的。

這天是星期一,明牧師慣常到港式茶餐廳吃早餐。忙了一個週末,參加了好幾個聚會,又要講道,到了星期一是牧師的假期,他就喜歡來到這家小茶餐廳用早餐,吃一頓港式早餐,享受他摯愛的港式奶茶。已經是老華僑了,許多原來的生活習慣都放棄了,惟獨仍鍾情港式奶茶,每喝一口,總是回味無窮,想是回憶從前在香港的生活風味吧!他是讀理科出身,但其實內心很重感情,這份懷舊心,就是他情感表達的一面。

正喝了一口奶茶之際,忽然迎面走來一位中年男士,滿面笑容的說:「明牧師,你好,今天真榮幸在這裡遇上你。」

華基教會按照《聖經》教導,持守立場,反對男女同居和有婚前性行為。
去年11月《華基家訊》* 出版及在網上刊載後,引來不少正面的回響。
其後,我們收到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疑問和難題,現試分解如下。

問:以前曾有性經驗,是否需要向未婚夫或戀人表白呢?
這對「失身」姊妹壓力尤其大,要如何面對婚姻生活或戀情呢?

答:《聖經》的婚姻觀是夫婦二人成為一體,這一體的境界是兩個人在身、心、靈三方面都合而為一,再無阻隔。所以兩個人若要共同走進婚姻的階段,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在這方面有深入的溝通,要排除任何攔阻兩個人達至一體的困難。

早前在一個年輕人的聚會裡,一位十來歲的女孩子坦誠地分享說,在她的學校裡,仍然保守貞潔的女孩子很少,她不斷受到同學的壓力,還不時帶著諷刺性的口吻,鼓勵她快點失去貞節,好像這才正式離開孩童階段,踏入成年人的花花世界!

在今天的教會裡,下列流傳的想法已經十分普遍:

「一紙婚書,算不得甚麼?有愛,又何必需要它?我們都真心相愛,一起生活,即使沒有結婚,比沒有愛的婚姻更好!」

「人人都希望找到真愛,若在婚前嘗試一起生活,可以確保是貨真價實!若不嘗試,又怎知雙方是否適合對方呢?」

男人與曠野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09 五月 2012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怎樣的男人才是真男人(Authentic Man)?

我想起年輕時看過的一幅圖畫:電視萬寶路香煙廣告中那位騎著馬的牛郎(Marlboro Man),他在一望無際的曠野內奔馳,在自由自在中,透露出帶著孤寂的真實感(Authenticity)。那廣告十分成功,所以許多人不知不覺間把真男人(Authentic Man)和萬寶路男人(Marlboro Man)連在一起!

話得說回來,男人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和曠野似乎結下不解之緣。男人要在「曠野」才能面對自己、面對神,從而得著意義和使命。

《聖經》中就有好幾位到曠野找著自己、又找著神的男人。

兩種屬靈觀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7 十一月 2010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兩種屬靈觀 (太6:1-8, 16-18)

何謂屬靈人?這是歷久常新的問題,歷代信徒在上帝面前花了不少心血,留下許多寶貴屬靈操練的遺產,其中不乏有效建立深度屬靈生命的方法。可是,無論是甚麼方法,屬靈生命的操練都不能逃避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屬靈觀是「以人為本」或是「以神為本」。

一.以人為本,活在人前,做給人看的屬靈生活

法利賽人可說是耶穌時代猶太社會的「超級屬靈人」,他們在社會與宗教上都有崇高的地位。可是,耶穌基督卻指出他們的屬靈觀從基本上就出了亂子,就是他們是以人為本。他們的動機是要得到別人的稱讚,所以不惜做出許多外表敬虔的事,以致得到人的美言稱許。他們在施捨窮人的時候,要吹號(唯恐人不知);喜歡站在十字路口禱告,又用許多的言語(為了得到人的注意);他們禁食的時候,總要面帶愁容,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人知道他們在禁食,是多麼的屬靈,多麼的愛神。

活出基督的服侍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7 十一月 2010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在平靜的加利利海上,有一隻小船慢慢駛往靠近曠野那個方向的岸邊,船上坐著耶穌和祂的門徒,他們都十分疲倦。在剛過去的日子,耶穌和門徒分頭到處傳道,心力交瘁,實在需要找個地方歇息一下,於是他們暗暗地上了船,希望可以躲避群眾,上船往曠野去。

可是,群眾實在太渴慕神的話,他們依然收到耶穌落腳地點的消息,人群從四方八面步行到耶穌船隻要拍岸的地方。船要拍岸的時候,耶穌出來,看見許多人要聚集聆聽神的道。

「噢,我的天!怎麼這麼多人啊?」一位門徒說。

「放過我們,給我們一點吃飯的時間吧!」

他們都定晴看著耶穌,看他如何打發群眾離開。

跟隨基督-捨己委身

Written by 謝安國牧師
16 十一月 2010
Published in 謝安國(北約)

〈華基家訊〉今年初推出「教會再思系列」,在過去幾期曾分別探討過「惟獨聖經」、「聖靈禱告」、「仰望十架」,今期是系列中最後一個主題:「跟隨基督」,重點思索教會是委身背十架的群體。本文嘗試從新約聖經幾位作者的教導中找出一些要點,反思教會委身背十架的意義。

一.    教會是背十架跟隨主的群體(福音書)

耶穌基督說得最清楚不過,祂向門徒發出呼喚:「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作為基督徒,是跟隨耶穌的人,就當捨己,而背十字架就是捨己的表現。十字架是古羅馬帝國的刑具,用來對付罪大惡極的死囚,耶穌要門徒背十字架,要跟隨祂的人為主「喪掉生命」,把一「己」的生命釘在十字架上,從今以後,一生以主為首跟隨祂。保羅說得好:「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