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華(城北)
作為海外華人,我們總是希望透過節期,回想我們民族的根源,以肯定及認同自己的獨特文化和身份。其中以「過新年」為最為明顯,及至為重要。而新年有關的風俗與慣例,也相當豐富和繁多,這亦涉及所謂「各有鄉村,各處例」。由於是文化與風俗,我們多是隨從,少有反思與衡量當中的「屬靈」含義,涉及我們信仰的考量。本文只是作這方面初步的探討,僅屬於一些隨想而已。
先從以色列人談起
以色列人剛要準備出埃及之際,「上主在埃及地對摩西和亞倫說:『要將本月作為你們的正月,作為你們一年的頭一個月(出12:1) 《新漢語譯本》。」原來以色列人的新年是神為他們定下的,這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當中有著三個重要的節期:(1)逾越節(1月14日) ;無酵節(1月15至21日) ,和初熟節(1月16日) 。這是大麥收割的日子,也是記念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告別「為奴之家」的記號。
在以色列人快要進入迦南地時,摩西告戒他們說:「當你進入上主你的神賜給你的地,你不可仿效那些民族,做可憎的事(申18:9) 《新漢語譯本》。」至於那些可憎的事,就是當地的習俗與邪術,是上主他們的神不准許他們這樣行的,這包括:「將兒子或女兒用火燒獻為祭」,占卜,算命,觀兆頭,行邪術(以上參《呂振中譯本》,申18:10) ,念咒,召鬼,招魂,求問死人(以上參《環球聖經譯本》,申18:11) 。這都是當地人慣做的事,亦是神要把他們剷除的原因。
對以色列人來說,「過新年」是關乎他們民族的獨特身份,有著信仰和歷史的意義。在新的開始之際,他們也要戒備面前將要面對文化、習俗和歪風的影響。以色列人的經歷,也許可以給予我們華人信徒一點啟迪。
在疫情期間我竟然開展了寫作的計劃,透過解讀《聖經》的書卷,每週傳遞一篇信息,以勉勵信徒在疫情困苦艱難中,仍要專心仰賴上帝。涉獵過的書卷包括:《耶利米哀歌》和《傳道書》;在十五個星期前,亦已開始另一個新的系列,名為「讀詩篇、仰望神」。本文嘗試透過讀「詩篇」第八十五篇,去學習數算主的恩典。
「感恩」:從回想到盼望
「詩篇」第八十五篇是可拉子孫的詩。這一篇「詩篇」大概是在以色列人已經從被擄之地回歸了故土作為背景。故此,第一個段落是由第一節到第三節,主要論及神已赦免他們,祂的震怒已收回過來。這可作為一個回想的片段。至於第二個段落是第四至七節,詩人呼求上帝使他們復興,他們似乎正落在困苦的境況之中。跟著的段落是第八至九節,詩人指出要聆聽上帝的話語。而最後的段落是第十至十三節,詩人盼望神必賜下福來。整篇的「詩篇」引導我們要回想過去神如何恩待了我們,並且教導我們要盼望將來美好的景況。
「回想」作為感恩基礎
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是一個極為慘痛的經歷,不單是國破家亡,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整個民族得罪了上主,惹動了祂的怒氣。詩人指出:「永恆主啊,祢既然喜悅了祢的國土,恢復了雅各的故業,祢既赦免了祢人民的罪孽,淹沒了他們一切的過犯,既收拾掉祢一切的震怒,使祢猛烈的怒氣轉消了」(詩85:1-3)*。「喜悅」和「恢復」代表著神重新的接納他們,讓他們能得以歸回故土,然而最要緊的是神已經「赦免」和「淹沒」他們的罪孽,「收拾掉」並「轉消了」祂的怒氣。在這「回想」的基礎上,他們深知道過去曾經恩待他們的神,同樣地今日,祂也會再次向他們施展慈愛,這要成為感恩的起始點和重要的基礎了。
教會沒法進行實體崇拜已有十個多月,回想這段日子真是不容易過。作為牧者,我不能實體面對面與會友接觸的情況下,便轉往互聯網不同媒體平台與信徒齊集或見面,在電腦屏幕前,我與會眾一同敬拜,也以視像會議軟件,彼此有團契生活,並且商討教會各項大小事工。
疫情札記,文以載「道」
城北華基粵語堂的教牧團隊有一個共識,就是在疫情下,各教牧可以用創意來牧養自己所負責的群體。於是有些教牧自拍短片鼓勵他的會眾,有些傳送問候短訊,有些到門外探訪等等,各具心思與創意。我細心思想後,選擇定期撰寫「疫情札記」,以《聖經》話語配上短文形式,勉勵信徒在疫情困苦艱難中,仍要專心仰賴上帝。
透過電郵和電子群組,我每周傳遞一篇信息,至今共寫了42篇短文;最初的15篇是解讀《耶利米哀歌》,之後轉至《傳道書》,探討信徒活在新常態中的反思。文字牧養具有挑戰,很難知道讀者的反應,間中會收到一些回應,表示得著一點激勵;也有人對世情表達怒氣。總算有人回應,沒有白費功夫,叫我可以繼續寫下去。
COVID-19成為全球性疫症,病毒潛伏期長,在無聲無息下廣泛傳播,同時也增加控制疫情的難度,因而帶來全球性恐慌。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世界有病毒的苦難?」這是非常複雜和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從《聖經》看天堂與地獄
「看哪!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事不再被人紀念,也不再湧上心頭了。你們要因我所創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因為我創造耶路撒冷成為快樂,使她的居民歡樂。」(賽65:17-18*)這個新天新地的描述,令人有置身天堂的感覺,因為那仿似永遠歡喜快樂的地方。舊約《聖經》中,安慰的信息往往是經歷嚴厲的審判後才出現;先前的事不再被紀念,即是要先處理因罪惡帶來的哀傷(賽65:11-16),而新天新地的描述,就總給人有無比的盼望!
和諧美善的國度
新天新地與彌賽亞的國度息息相關,受膏者彌賽亞以公義治理神的子民,帶來一個和諧美善的景象,《聖經》的描述非常美麗:「豺狼必與羊羔在一起吃東西,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蛇必以塵土為食物。在我聖山的各處,牠們都必不作惡,也不害物。」(賽65:35*)
問: 舊約常有意味深長的歷史故事,也有美妙詩章,但是有時詩辭或歷史事蹟常對仇敵有殘酷的咒詛或殺戮,太可怕了!要如何理解這些經文呢?
答: 我去年在成人主日學教授《約書亞記》,其中遇上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要考慮的因素亦不少,就是殺戮的課題。
當耶利哥的城牆塌陷後,以色列人「把城中的一切,無論男女老幼、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書6:21,新譯本)這樣做是遵照神的吩咐:「在耶和華你的神賜給你作產業的這些國民的城巿裡,有氣息的,連一個你也不可讓他活著;只要照著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的,把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完全滅絕,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的事,就是他們對自己的神所行的事,以致他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申20:16-18 *)
新時代 新思維
在不同平台終生學習神的道
在新世紀資訊網絡世界,有人對教會舊有傳統的《聖經》學習模式存疑,認為主日學、查經班等應否轉型、更新或被取替,以便迎向現代人新時代、新思維的挑戰。筆者曾見過有教會在牆壁當眼處,列舉信主不同年期應該閱讀屬靈書籍的名單,這反映教會對信徒成長也有很高和劃一的期望。
追溯二百多年教會歷史,基督教宗教教育一直是教會重視的事工,主日學始於1780年7月,由雷克斯(Robert Raikes)在英國設立,當時是回應社會問題,為6至12歲兒童提供免費教育,後來啟發教會看重宗教教育,延伸成人一起學習。多年來許多教會都設立不同體系,在信仰和生活各方面,有系統地培育信徒靈命成長,有別於社會上的學校教育。既然是系統教育,就要有完備的課程,背後理念在於傳授基督教信仰真理,建立信徒屬靈生命,在見證和事奉上有所裨益與長進。然而對新一代信徒來說,這種由教會制定,仿如學校著重知識傳遞的嚴格體系,年輕人普遍不大接受,反而渴望尋找人生的意義。
改教運動對後現代教會的啟迪
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城北華基教會安排了一連串的活動,其中的高潮是邀請了林榮洪博士主講「16世紀改教運動風雲:探討改教運動的前因後果及對後現代教會的意義」。印象最深刻的,是講座中最後一講「改教運動與後現代教會」。
在充滿懷疑、反權威和非常自我的後現代世代中,改教運動的四個肯定可以是當頭棒喝,叫在大海洋中迷失了方向,被一個個浪潮翻來覆去的人們帶來了曙光和出路,將信仰重新建立在神的應許上,肯定耶穌基督救恩的永恆價值,以致今日的信徒「可以大受鼓勵,
去牢牢抓住那擺在我們前面的盼望。我們擁有的這盼望,好像靈魂的錨,又牢固又可靠。」(希6:18-19,《新漢語譯本》)
異端邪教無處不在
在新約《聖經》的書信中,有多處的經文都明顯地提到,要慎防假教師及他們的教訓,其中使徒彼得更宣稱古往今來,異端和使人滅亡的學說都會經常出現:「從前有假先知在民眾中間出現。同樣,你們中間也將會有假教師,他們會暗中引進使人滅亡的學說,甚至否認買贖他們的主,使自己迅速滅亡。許多人會隨從他們淫蕩的行為,於是真理的道路就因為他們的緣故而遭到毀謗。他們因為貪婪就用虛構的話在你們身上打主意。」(彼後2:1-3a《新漢語譯本》)
作為時代的信徒,我們今日面對的攻擊、邪教和似是而非的道理特別多,怎能知道誰是誰非?我們務要隨時儆醒禱告,穿戴神所賜全副的屬靈軍裝,更求神賜予辨析真偽的智慧,堅決抗拒無處不在的異端邪說,與各類新興歪理或宗教劃清界線。
回想當年
談到「教會年」,這叫我不自覺回想那段由未信、初信,到屬靈成長的經歷。在中學期間,一些舊同學帶領我參加不同宗派的教會活動,最後我留在一間著重禮儀的教會。正因為在這間教會聚會多年,我認識甚麼是教會年、三代經題1、不同節期,並隨著節期有不同代表的顏色轉動等等。
環繞基督
在香港母會薰陶下,我對教會年的節期特別敏銳,無論是將臨期、聖誕期、顯現期、預苦期、復活期和聖靈降臨期,都讓我思念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不同事蹟。每年周而復始想起基督的生平,由降生、受死到復活,也反省信徒如何在基督裡有生命成長。
問:《箴言》教導我們要遠離惡者,主耶穌卻說要進入罪人中,因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很矛盾?
答:《箴言》的教導有如處世格言,讓我們能夠接受勸戒,有智慧地處事做人,因而踏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上。《箴言》集結了多位作者的智慧結晶,都是生活的教訓、規勸和警句,目的是叫世人活得有智慧,行事公義和正直,過著敬虔的生活;書中更指出敬畏神就是智慧的基礎。在人生的道路上,務要選擇智慧,離棄愚昧,得著生命的智慧,存敬畏神的心而活。
在這個大前題下,《箴言》教導我們要遠離惡者,這是正確的大方向,因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雖然耶穌被法利賽人批評跟稅吏和罪人來往,帶著門徒與他們一起吃飯,但是這並不表示耶穌與那些人同流合污,因為耶穌清楚知道自己來在世上的使命,祂指出:「我來本不是要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b)對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來說,耶穌的教導和信息,他們都不能聽進心裡;反而對那些心靈貧乏和虛空的罪人,卻是乾渴時的甘露,人生的希望。這樣看來,「遠離惡者」與「要進入罪人中」並沒有矛盾!前者是指生活上的大方向,而後者則是表明罪人需要救恩。
我自信主後,總不讓時光輕輕地流逝,因為我深信神在每個信徒身上,必定有祂美好的旨意和計劃。我不斷尋求神的心意,我應當作甚麼事;然而,更要緊的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能與所信的福音相稱。就是這樣,我的人生加添了一份使命感和大方向,神亦一步一步引導我前面要走的每一段路。
生命原是一個歷奇
相信耶穌不單叫我積極地過活,更使我愛上了閱讀。我曾在教會團契擔當過圖書管理一職,除了管理屬靈書籍外,也要時常推介好書;我的閱讀興趣也這樣慢慢的建立起來。透過一位團友的指點,我開始愛讀 Paul Tournier的書,尤其是 The Adventure of Living,對我影響至為深遠。他說神是一個冒險與探索的神,祂的創造充滿色彩、創新和活力。作為被造的人,我們當然也帶有祂的冒險和創作動力。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1,14)主耶穌以「為羊捨棄生命」和「認識我的羊」作為好牧人的準則,因為牧羊人與群羊有著不能分割、生命相連的關係。
回想年輕時閱讀《以西結書》:「主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眾牧者有禍了!他們只顧牧養自己。牧者豈不應當牧養羊群嗎?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羊,卻不牧養羊群。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患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包紮;被趕散的,你們沒有領回;迷失的,你們沒有尋找;你們反而用強暴嚴嚴地管轄牠們。牠們沒有牧人,就分散了,作了田野一切走獸的食物。」(結34:2-5)[新譯本] 當時我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日我蒙召身為牧者,這段經文卻對我極富意義,是我牧養事奉的提醒。我當如何牧養主所託付的群羊呢?我的生命與他們有交流嗎?我真認識他們、欣然看見他們生命長進嗎?我是做合神還是合自己心意的牧養呢?
「靈恩」對不少教會來說,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課題。為著有一個較全面的看法,我們必須尋溯整個靈恩運動的歷史,衡量當中興起的原因,以及對教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最重要的是,從中得著反省,勇敢正視實況,堅守基督交付教會的使命。
復興抑或異端
靈恩運動可以追溯至第二世紀(A.D.172)孟他努主義(Montanism)的產生,當時有孟他努(Montanus)和追隨他的兩位女先知,百基拉(Priscilla)與馬克西米拉(Maximilla),認為教會將踏進「聖靈的時代」,按聖靈的感動發出預言,並自稱是聖靈的「代言人」,這便成為第一個所謂「靈恩」運動的團體。
孟他努主義興起的背景是使徒離世後,教會缺乏有動力的領袖,因此信徒群體失卻了活力,崇拜生活變得枯燥乏味,不少信徒也沒有熱切盼望主的再臨。在某個程度上,孟他努主義是一種教會的復興運動,重視聖靈的工作。大公教會不能接受孟他努式在即興和狂喜下,作出內容含糊和貧乏的預言,有時亦變得瘋狂而失去理性,故被列為異端。然而有關聖靈的教義,卻成為大公教會要正視的課題。
剛讀畢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一書,讓我更深體會何謂跟隨基督。基督徒時常掛在口邊的大使命,就是去使萬民作主門徒,究竟「作主門徒」的真正意義是甚麼?作門徒又有何代價呢?
無價的恩典
論到作門徒的代價,潘霍華首先提出神的恩典已經預先支付了,而且是無價的。原來作門徒不在於人要付出甚麼代價,因為神的兒子為此已付上了生命。基於此,人根本無需與神討價還價,只要絕對地順服神,正如基督絕對順服神一樣。否則,我們就完全不領會神的恩典,更談不上已經掌握作門徒的真正意義。
若然恩典與作門徒是緊緊相連,我們就必須探討作門徒的恩典觀。潘霍華指出恩典被誤解而變得廉價,假若教會宣講不需要悔改的赦罪、沒有向受洗的信徒執行教會應有的紀律、不要求信眾先認罪才領聖餐,神的恩典就被偏低了。既然門徒是以重價的恩典買贖回來,就不能輕看基督的捨己,因為沒有基督、沒有十字架、沒有門徒應有的回應,恩典顯然就不再是恩典了!無怪乎潘霍華在書中的語氣是何等嚴厲和絕對。主的門徒要以嚴肅的態度回應基督向我們作的呼召,並以絕對的順服,緊緊跟隨祂,做主真正的門徒。
中國傳統文化教導我們開卷有益,特別所謂《四書》、《五經》,一直以來享有崇高的地位。倘若我們以同樣的心態對待《聖經》,它的超然地位便無可置疑,問題在於研讀《聖經》的主要動機是甚麼?耶穌向當時代的猶太人,特別是那一班自以為是、敬虔的宗教領袖發出挑戰說:「你們研究《聖經》,因為你們認為《聖經》中有永生,其實為我作證的就是這《聖經》,然而你們卻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39,40)﹝新譯本﹞
殷勤查考
誠然,耶穌所針對的,並非他們以殷勤的態度去查考《聖經》。「查考」代表著找尋和細心的研究,在猶太人中,這是一個長期慣性的行動,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他們努力詮釋《聖經》,以及口述傳統,最終是希望能夠蒙神的悅納,他們的想法是:越是多多研究,就能夠越有生命。
今日教會同樣容易墮入這個陷阱,我們推行讀經運動,鼓勵查考《聖經》,甚至是深入地研究《聖經》。大概是認為越多研究,自然就會有豐盛的生命,於是翻查大量的研經資料,涉獵眾說紛紜的《聖經》注譯,不過,徒有知識弄到頭昏腦脹,那有生命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