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華(城北)

何健華

活在這一個紛亂的世代,各地天災不斷、戰禍頻生,人心動蕩不安。作為信徒不單要為世界各地求平安, 也渴望著主的國早日降臨 。本文就著「主的國降臨」作一初步的探討。

主教導門徒禱告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後,門徒求主教導他們禱告。耶穌就向他們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父啊,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王國降臨...」(路11:2) 《環球聖經譯本》。「被尊為聖」意思是指神要在祂的子民當中工作,以致祂的名被尊為大,顯為聖。至於「王國降臨」是始於耶穌在世上所開展的事工,而王國的成全還有待將來,所以當耶穌快要準備進入耶路撒冷時指出,眾人「以為神的王國立刻就要顯現」(路19:11)*。 故此,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要他們求神國的實現, 他們自己也以神國的事為重。

在渴望主的國降臨時,祈求主在我們當中工作,讓我們多多思念神國的事,在生命和生活中實踐神國的使命,謙卑並甘願被祂使用,成就祂的旨意,在地若天,祂的名被顯為聖,神的國得以實現在我們中間!

神的王國來臨

論到神的國來臨時會引發何種局面,路加繼續記載耶穌趕出一個使人啞的鬼,因著人的不信,有些人認為耶穌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出那鬼,耶穌便說:「任何王國自相分裂... 就自然敗落。如果撒但自相分裂,他的王國怎能持續呢?...但如果我是靠神的手指趕鬼,那麼神的王國就已經臨到你們了。」(路11:17, 18, 20 )* 祂要指出祂所帶來的國有別於撒旦的國,而且這兩個國度是互相敵對的,耶穌趕鬼的事工是直接挑戰了撒旦的國度,並表明末世神的王國已經降臨在人間,撒旦權勢是徹底的敗落。

神的王國已經降臨在人間代表著敵對神的國度要離開,撒旦的國必要沒落,我們就無用懼怕撒旦的權勢,黑暗勢力雖然猖狂,倒要認定神的王國已經降臨,並跨勝了撒旦和牠的國度。

神國降臨時的情景

也許我們會追問究竟神國在末後降臨時的情景會是怎樣的,路加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去,有法利賽人問耶穌有關神的王國來臨的時間,很明顯法利賽人仍不明白神的王國已在他們中間,耶穌便回答說:「神的王國來臨,不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因為神的王國就在你們當中。」(路17: 20, 21)* 耶穌的意思是神的王國降臨與神的王國成全是有所分別的,耶穌的事工正表明神的王國已臨並神王國的同在,至於人子的再來是突發的,正如「電光怎樣從天這邊一閃,一直照到天那邊,人子也會是怎樣。」(路17: 24)* 這是世人所能目睹的情景。

我們必須分辨清楚神國降臨、神國的成全,以及人子的再來。神的王國已經降臨是表明祂的王權已經彰顯在我們當中,這就是我們要傳講的福音。神的王國終必成全,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至於人子的再來是代表審判之日,是我們和世人終必要面對的!

主的國不屬於這世界

當日耶穌被帶到彼拉多受審,論到王與國的問題時,約翰福音記載一段對話,彼拉多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約18:33)* 耶穌的回答是:「我的王國不屬於這世界;要是我的王國屬於這世界,我的臣僕就會為我奮力戰鬥,免得我被交給猶太人。但事實上,我的王國不是來自這裡...我是王,你自己已經說了。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上,好讓我為真理作見證。凡是屬於真理的人,都聽從我的聲音。」(約18:36, 37)* 在代表著羅馬帝國王權的彼拉多面前,祂宣稱祂的國不屬於世界,不是來自世上,但祂是王,有祂的王權,有祂的臣僕,祂的王國是建立在真理之上,祂王國的子民是屬於真理,也聽從他們真理的王。

主的國有別於地上的國,雖然我們活在世上,也受制於地上的國。然而,我們是擁有神王國的國民身份,順服於主的真理,並期待著主的真理全面地統治萬方。

世上的王國成為基督的王國

描述到天上敬拜的異象,啟示錄記載一個場景,在天使吹起第七號的時候,天上有聲音說:「世上的王國已經成為我們的主和祂所立的基督的王國,祂將為王,直到永永遠遠!...二十四位長老,就臉伏在地敬拜神,說:『主,神,全能主宰,恆在、昔在的那一位啊,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已執掌大權,開始為王了!...時候已到:死人要受審判,祢的奴僕眾先知、聖徒和敬畏祢名的人,無論卑微尊貴,祢都會給他們報償,祢也會消滅那些敗壞大地的人。』」(啟11:15-18)* 到那時基督的王國已經完全取代了世上的王國,因主基督已執掌大權並開始為王,審判大地及其上的所有人。

在歷史的終結時,基督的王國成為唯一的王國, 也是「主禱文」裏提及的王國全面降臨,亦是神國的成全之際,神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祂的名被顯為聖,神的國得以實現在我們中間!人子的再來是關鍵所在, 故此,我們所渴望的就是願主快來!

(作者為城北華人基督教會牧師)

* 《環球聖經譯本》

參考書目

鮑維均,《天道聖經註釋:路加福音(上)》,香港:天道書樓,2008

鮑維均,《天道聖經註釋:路加福音(下)》,香港:天道書樓,2009

何健華

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以色列人的節期與時令季節緊密相連。正如《申命記》指出:「一年三次,在除酵節[逾越節/除酵節正是大麥初收的日子]、七七節[小麥初收的季節]、住棚節[農作物收成以及收藏完畢的時候],你每一個男丁都要在耶和華揀選的地方,朝見耶和華你的神;他不可空手朝見耶和華。」(申16:16,《環球聖經譯本》)至於「耶和華揀選的地方」就由吉甲、示羅、米斯巴、基遍,到伯特利也曾經是敬拜神的地方,自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之後,相信這已成為敬拜神正統選定的地方。除了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外,不同的節期也涉及歷史的元素:逾越節記念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 七七節/五旬節目的是與貧窮者分享神的祝福,也記念從埃及地獲得拯救,在應許地得到神的供應與保守;住棚節源自於記念以色列人逃離埃及, 也曾暫在帳棚居住。 本文嘗試論述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這三個節期, 及其衍生的意義。

逾越節的羔羊

逾越節源於以色列人在亞筆月(陽曆三與四月之間)出埃及,「本月十日,他們每個父親要為自己的家庭取一隻羔羊,一家一隻...管著牠,直到本月十四日,然後以色列全群體會眾都要在黃昏的時候宰殺羔羊。他們要取點血,塗在他們吃羔羊的房屋兩邊門柱和門楣上。當晚他們要吃火烤的羔羊肉,要連同無酵餅和苦菜一起吃。」(出12:3, 6-8)* 而逾越節筵席成為了一個祭禮,就是向耶和華獻祭,必須在聖所獻上,這是流畜牲血的祭,所以這並不是在家中「過節」,而是三個朝聖節日之一 ,在「逾越節...[獻]祭牲給耶和華你的 神」(申16:2)*,記念神的拯救並尋求祂的赦免。

轉到《新約》的福音書,作者將最後晚餐與逾越節連在一起,耶穌與門徒於週四晚在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與十二使徒一同坐席(太26:17-20)。鮑維均博士指出:「從獻祭的角度來看,耶穌既是被宰的羔羊(祭牲),也是大祭司(獻祭者)。若沒有聖餐,我們很容易以為邪惡掌權;聖餐讓我們知道這是神的工作,是耶穌甘願把自己獻上...並且神成全了歷史。這就是聖餐的意義。」(《從記念神恩到重整現實 — 聖經節期的神學反思》,146頁)  那麼,耶穌就成為了逾越節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 祂的復活標誌著邪惡權勢的粉碎!

五旬節與聖靈

五旬節是收割的日子,在每年初次收割大麥(即無酵節)後七個星期, 故又稱七七節(陽曆五與六月之間)。這節日為期一天以慶祝農作物收成,記念神的供應並將地的出產向祂獻上。「那天你們要獻新的素祭[即地的土產:小麥粉加上油和乳香]給耶和華...你們還要獻七隻完好的一歲綿羊羔、一頭青壯的公牛、兩隻公綿羊作燔祭,獻給耶和華...這是耶和華喜悅的馨香禮物...又要[獻]...平安祭...[此外]收割你們那片土地的莊稼時,你不可連田邊的穀物也割盡,你收割時遺落的,也不可拾取,都要留給窮人和寄居者;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利23:16, 18,19, 22)* 燔祭是「放在祭壇上焚化為煙」的(利1:9),至於平安祭的獻祭者可以與他的親朋(特別是貧窮的人)一同共享供物。不單這樣,收割時要留下一部份穀物給予窮人和寄居者,記念貧窮人的需要。故在感謝神豐盛的供應同時,也顧及其他人的需要。

五旬節看似沒有相關的歷史事件,若我們追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程時, 他們在埃及守第一個逾越節, 在第三個月就來到西奈曠野, 相約於五旬節的時間, 耶和華便於西奈山頒布律法。五旬節也許可以看為記念頒布律法之節期。在新約時期於《使徒行傳》第一及第二章提及神重組祂的子民並賜下聖靈,「五旬節到了,他們全都聚集在一起。忽然,有響聲從天而來,好像狂風吹過,充滿了他們在裡面坐著的整間房子, 又有許多火焰般的舌頭分開,向他們顯現,並且停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他們全都被聖靈充滿,就照著聖靈賜給他們的,開始用別種語言宣告 神的信息。」(徒2:1-4)* 「響聲」、「狂風」和「火焰」 相對於西奈「山上出現雷霆、閃電、密雲,並且有一支號角的聲音響起,非常洪亮,營裡所有人民都震顫...西奈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裡降臨到山上。滿山濃煙上騰,好像火爐的煙,整座山劇烈震顫。」(出19:16. 18)* 而「《使徒行傳》每次提到聖靈充滿,幾乎都是與宣講基督[有關],好叫福音傳到地極...叫耶穌基督得榮耀...五旬節事件...關乎以基督為中心的新準則...外族人與猶太人可同得福音的好處。」(《從記念神恩到重整現實 — 聖經節期的神學反思》,60頁) 在舊約時代律法是神子民身份的標記,然而到新約的時代宣講基督,叫福音傳到地極,成為了神子民群體的身份象徵,聖靈的工作在於叫人聽信福音,最終叫耶穌基督得著榮耀。

住棚節和神同在

住棚節又叫收藏節(陽曆九與十月之間),就是「從碾禾場和榨酒池收藏了出產以後,就要守住棚節七天。你和你的兒女、男女奴僕,以及住在你城裡的利未人、寄居者和孤兒寡婦,都要在你這節期中歡樂...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會在你一切土產上和你手所做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你就可以盡情歡樂。」(申16:13-15)* 在一年農事結束之際,理當為著神在這一年賜下豐收而感恩。 此外更有歷史上的意義,以色列人在安居之日必須記念昔日在曠野流浪住在帳棚,他們「要在棚裡住七天,所有以色列本族人都要住在棚裡,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經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出23:42-43)*

當我們談及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住在帳棚時,不可以忘記「法櫃帳幕」也是伴隨著他們,「雲遮蓋著聖幕[法櫃帳幕],夜間看來像火。 每逢雲被收上去,從聖幕升起之後,以色列人就起程;雲住在甚麼地方,以色列人就在甚麼地方安營[住在帳棚裏]...雲在聖幕上方住多久,他們就安營多久... 然後遵照耶和華的諭示起程。」(民9:15, 17, 20)* 這標誌著神一直的同在和引領,不單在曠野漂流的日子, 也同樣出現在天上萬國萬民一起敬拜的時刻。「他們[神的子民]就得以在神的寶座前,日夜在祂的聖所裡事奉祂,坐寶座的那一位要支起帳幕覆庇他們。他們將不再飢餓,也不再乾渴,炎炎烈日也絕不會傷害他們, 因為在寶座中央的羔羊將牧養他們,帶領他們到生命水之泉, 神也將抹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5-17)* 這「表達神以天上的終極帳幕覆庇祂的子民...[當中]借用[了]住棚節的意象。」(《從記念神恩到重整現實 — 聖經節期的神學反思》,41頁) 那麼,住棚節提醒我們神的同在和引領一直到天上敬拜的那一刻!

不可忘記神的恩惠

以色列人的三個朝聖的節期有著原初要記念的意義, 其中離不開神把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1)逾越節代表著他們離開埃及的前夕,以羔羊的血越過遭受殺身的大難。及後引申到耶穌就成為了逾越節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並以復活粉碎邪惡權勢;(2)五旬節預表著神豐厚的賜予,這包括:農作物收成、在西乃山所頒佈的律法、及至使徒年代的聖靈降臨、延伸到宣講基督、將福音傳到地極、好叫外族人與猶太人可同得福音的好處,這與原初分享神的祝福原出一轍;(3)住棚節記念在年終為著神賜下豐收而感恩,當中亦思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流浪的日子經歷著神的同在與引導,更遙望著神的羔羊牧養祂的子民,帶領他們到生命水之泉,進入永恆的家鄉。這三個節期不斷地提醒我們要記念神的恩惠,直至完全見祂的面!

(作者為城北華基教會牧師)

 

附註:* 《環球新譯本》

參考書目

吳仲誠,《給所有人的摩西五經導論:歷史、文學、神學的閱讀指引》,臺北:校園,2021

曾祥新,《舊約背景快閱通》,香港:天道書樓,2021

鮑維均,《從記念神恩到重整現實 — 聖經節期的神學反思》,香港:天道書樓,2019

何健華

《路加福音》記載有七段與食物有關的論述 (3:11; 4:1-4; 5:33-35; 6:1-5; 7:33-34; 11:3; 12:22-32),另外也有七段筵席和與人用膳的故事(5:27-32; 7:36-50; 9:12-17; 11:37-41; 14:1-24; 22:7-22; 24:13-42) 。筆者擬從兩個類別中各選兩段經文作初步的探討。

不是單靠食物

耶穌開展祂在加利利的事工之前, 在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祂引用舊約《申命記》八章三節上—「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指出以色列人不要因饑餓或受苦而發出埋怨,並提醒他們:「你要記得﹑這四十年在曠野﹑永恆主你的上帝一路引領你﹐是要你受苦﹑是要試驗你﹐要知道你心裡怎樣﹑肯守祂的誡命不肯。他使你受苦﹐任你饑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喫﹐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著食物﹐人活著﹑乃是靠著永恆主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2-3) *原來食物可以成為人的考驗,試驗我們心所想的,要知道上帝沒有忘記我們飲食的需要,「肯守他的誡命不肯」才是主旨的所在,耶穌活著是要完成天父所託付祂的使命和旨意。故此,耶穌面向耶路撒冷時,「就在前頭走﹐上耶路撒冷去。」(路19:28) *就是十字架的路。

我們不要將「飲食」作為生命的核心,倒要知道活著的意義為何,明白天父上帝要我們活出一生的目的。當然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總是有挑戰和困難要面對,諸如不同的物質上之需要,深信神必為我們預備,全然的倚靠祂。

生命比食物更重要

耶穌教導門徒不要憂慮吃什麼和穿什麼,「因為生命比食物更重要,身體也比衣服更重要。你們想想烏鴉:牠們不播種,不收割,既沒有倉也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們,何況你們呢?你們比飛鳥貴重得多了!」(路12:23-24) **耶穌在這裏指出生命和身體比起外在的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因為人的生命是在神的手中,吃什麼和穿什麼只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人要找出保存生命和身體的最終目的是什麼。《路加福音》獨有的一節:「你們這小小的羊群啊,不要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王國賜給你們。」(路12:32)**我們天上的父要把祂的國賜給我們,我們就無須為生命所需而憂慮,既然神的國是屬於我們,我們的一生就是為神的國而活了!

憂慮與掌握未來和安全感有關,我們不斷努力的工作,目的在於確保擁有生命的所需。耶穌教我們轉眼望向大地上的飛鳥,牠們沒有太大的生存能力,只有仰望創造牠們的主,「神尚且養活牠們」。所以我們要思念神給予我們的身份,就是神國裏的成員,要掛念的總是神國的事情,留意祂的旨意和權能的彰顯。

與罪人用飯

耶穌被指為「貪食好酒,與稅吏和罪人為友」(路7:34)**。有一次祂被邀請赴席,「 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她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一玉瓶香膏...挨近祂的腳哭;她開始用淚水沾濕祂的腳,然後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不住地親吻祂的腳,並且抹上香膏。」(路7:37-38) ** 那請祂的法利賽人心裏質疑耶穌可否知道她是個罪人,耶穌看透他的想法, 便以一個比喻來表明領受赦罪之恩多的,愛主的心自然多,就稱讚那個婦人,又赦免了她的罪。 正如上一次的筵席之記述當中,耶穌跟稅吏和罪人一起吃喝的時候,祂說:「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悔改。」(路5:32) **

耶穌並非貪食好酒,祂之所以參與稅吏和罪人的筵席,和他們一起用飯, 目的是讓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知道自己犯上排斥異己以及階級歧視的罪。其實我們也不自覺地犯上同樣的罪,誰知我們也是罪人,需要接受主的赦免呢!

在神國裏吃飯

耶穌出席一個法利賽人首領的筵席,當日是安息日,祂醫好了一個患水腫病的人,受到質疑,耶穌挑戰他們的宗教權威,便「說:『你們當中誰有兒子或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刻拉上來呢?』他們無法反駁這些話。」(路14:5-6) ** 跟著講了三個筵席的比喻說明末世的筵席,並道出「凡高抬自己的,將被降卑;凡自己降卑的,將獲高抬...倒要邀請那貧苦的、殘障的、瘸腿的、瞎眼的,那你就會蒙福,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以回報你,當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將得到回報。」(路14:11, 13-14) **表明神國裏的逆轉原則,神將要拯救那些貧窮和有殘疾的人,「趕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去,把貧苦的、殘障的、瞎眼的、瘸腿的,都帶到這裡來。」(路14:21) **他們會共享彌賽亞的筵席,至於那些自以為義的猶太宗教領袖,就不能參與這末世的筵席。因此,「在神的王國裡吃飯的人有福了。」(路14:15) **

筵席是文化、社會及經濟階層的縮影,其中反映不同身份的象徵,與不同地位及等級的人劃清界線, 然而耶穌主動跟人用膳,打破界限,意味著神願意將豐盛和恩典賜予被人忽略的貧窮和有殘疾的人,使在經濟、食物、健康和自由上缺乏的人得到飽足,這無疑是耶穌的宣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膏立了我,去傳福音給貧苦的人;祂差遣了我,去宣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欺壓的得自由, 宣告主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讓我們期待著神國的降臨與實現。 那麼,筵席不再是滿足食慾的場景, 而是在神國裏吃飯的歡樂!

結語

食物與筵席的主題穿插整卷的《路加福音》,就以上的四段經文來說,飲食和宴樂並非是其中的重點,耶穌往往叫我們將目光望向更高的層面:(1)由饑餓﹑受苦和考驗轉向要完成天父的使命和旨意;(2)由為生命所需而憂慮,轉而留意祂的旨意和權能的彰顯;(3)脫離排斥異己以及階級歧視的惡,為著領受赦罪之恩而感恩;(4)提防自以為義並高抬自己,反而期待著神國的降臨與實現,共享彌賽亞的筵席。 作為主的跟隨者,讓我們領會神國裏的逆轉原則,最終能以共享在神國裏吃飯的歡樂!

(作者為城北華基教會牧師)

*《呂振中譯本》

**《環球新譯本》

參考書目

趙崇明,《有道有禮:聖道與聖禮的神學》,香港:宣道,2012

鮑維均,《天道聖經註釋:路加福音(上)》,香港:天道書樓,2008

鮑維均,《天道聖經註釋:路加福音(下)》,香港:天道書樓,2009

 

 

「過新年」的隨想

Written by ACEM Monthly
07 四月 2022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作為海外華人,我們總是希望透過節期,回想我們民族的根源,以肯定及認同自己的獨特文化和身份。其中以「過新年」為最為明顯,及至為重要。而新年有關的風俗與慣例,也相當豐富和繁多,這亦涉及所謂「各有鄉村,各處例」。由於是文化與風俗,我們多是隨從,少有反思與衡量當中的「屬靈」含義,涉及我們信仰的考量。本文只是作這方面初步的探討,僅屬於一些隨想而已。

先從以色列人談起
以色列人剛要準備出埃及之際,「上主在埃及地對摩西和亞倫說:『要將本月作為你們的正月,作為你們一年的頭一個月(出12:1) 《新漢語譯本》。」原來以色列人的新年是神為他們定下的,這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當中有著三個重要的節期:(1)逾越節(1月14日) ;無酵節(1月15至21日) ,和初熟節(1月16日) 。這是大麥收割的日子,也是記念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告別「為奴之家」的記號。

在以色列人快要進入迦南地時,摩西告戒他們說:「當你進入上主你的神賜給你的地,你不可仿效那些民族,做可憎的事(申18:9) 《新漢語譯本》。」至於那些可憎的事,就是當地的習俗與邪術,是上主他們的神不准許他們這樣行的,這包括:「將兒子或女兒用火燒獻為祭」,占卜,算命,觀兆頭,行邪術(以上參《呂振中譯本》,申18:10) ,念咒,召鬼,招魂,求問死人(以上參《環球聖經譯本》,申18:11) 。這都是當地人慣做的事,亦是神要把他們剷除的原因。

對以色列人來說,「過新年」是關乎他們民族的獨特身份,有著信仰和歷史的意義。在新的開始之際,他們也要戒備面前將要面對文化、習俗和歪風的影響。以色列人的經歷,也許可以給予我們華人信徒一點啟迪。

詩情話意沐主恩

Written by ACEM Monthly
07 四月 2022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在疫情期間我竟然開展了寫作的計劃,透過解讀《聖經》的書卷,每週傳遞一篇信息,以勉勵信徒在疫情困苦艱難中,仍要專心仰賴上帝。涉獵過的書卷包括:《耶利米哀歌》和《傳道書》;在十五個星期前,亦已開始另一個新的系列,名為「讀詩篇、仰望神」。本文嘗試透過讀「詩篇」第八十五篇,去學習數算主的恩典。

「感恩」:從回想到盼望

「詩篇」第八十五篇是可拉子孫的詩。這一篇「詩篇」大概是在以色列人已經從被擄之地回歸了故土作為背景。故此,第一個段落是由第一節到第三節,主要論及神已赦免他們,祂的震怒已收回過來。這可作為一個回想的片段。至於第二個段落是第四至七節,詩人呼求上帝使他們復興,他們似乎正落在困苦的境況之中。跟著的段落是第八至九節,詩人指出要聆聽上帝的話語。而最後的段落是第十至十三節,詩人盼望神必賜下福來。整篇的「詩篇」引導我們要回想過去神如何恩待了我們,並且教導我們要盼望將來美好的景況。

「回想」作為感恩基礎

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是一個極為慘痛的經歷,不單是國破家亡,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整個民族得罪了上主,惹動了祂的怒氣。詩人指出:「永恆主啊,祢既然喜悅了祢的國土,恢復了雅各的故業,祢既赦免了祢人民的罪孽,淹沒了他們一切的過犯,既收拾掉祢一切的震怒,使祢猛烈的怒氣轉消了」(詩85:1-3)*。「喜悅」和「恢復」代表著神重新的接納他們,讓他們能得以歸回故土,然而最要緊的是神已經「赦免」和「淹沒」他們的罪孽,「收拾掉」並「轉消了」祂的怒氣。在這「回想」的基礎上,他們深知道過去曾經恩待他們的神,同樣地今日,祂也會再次向他們施展慈愛,這要成為感恩的起始點和重要的基礎了。

疫情下牧養歷程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23 二月 2021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教會沒法進行實體崇拜已有十個多月,回想這段日子真是不容易過。作為牧者,我不能實體面對面與會友接觸的情況下,便轉往互聯網不同媒體平台與信徒齊集或見面,在電腦屏幕前,我與會眾一同敬拜,也以視像會議軟件,彼此有團契生活,並且商討教會各項大小事工。

疫情札記,文以載「道」

城北華基粵語堂的教牧團隊有一個共識,就是在疫情下,各教牧可以用創意來牧養自己所負責的群體。於是有些教牧自拍短片鼓勵他的會眾,有些傳送問候短訊,有些到門外探訪等等,各具心思與創意。我細心思想後,選擇定期撰寫「疫情札記」,以《聖經》話語配上短文形式,勉勵信徒在疫情困苦艱難中,仍要專心仰賴上帝。

透過電郵和電子群組,我每周傳遞一篇信息,至今共寫了42篇短文;最初的15篇是解讀《耶利米哀歌》,之後轉至《傳道書》,探討信徒活在新常態中的反思。文字牧養具有挑戰,很難知道讀者的反應,間中會收到一些回應,表示得著一點激勵;也有人對世情表達怒氣。總算有人回應,沒有白費功夫,叫我可以繼續寫下去。

疫情中看受苦世界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13 四月 2020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COVID-19成為全球性疫症,病毒潛伏期長,在無聲無息下廣泛傳播,同時也增加控制疫情的難度,因而帶來全球性恐慌。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世界有病毒的苦難?」這是非常複雜和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苦難因人犯罪而起。追溯自人類 犯罪後,神對男女作出苦難的宣判,苦 難便成為真實世界的實況;而我們正身處一個苦難的世界中,每個人都不能逃避。我們不是因為今日有疫情才覺得世 界有苦難,事實上,受苦的世界本是現實的真象,我們必須要面對。

《聖經》有個特別的記載,有婦 人生產時十分痛苦,便給兒子取名雅比 斯。雅比斯生在苦難的世界中,卻不甘 於遭受災禍和活在痛苦裡,他向神大 大呼求,求神擴張他的境界,讓他能 夠看見神的計劃和心意;他又祈求神 的能力常與他同在,靠著神所加的力 量,面對不同際遇和境況;免遭災禍, 不受痛苦。滿有恩慈的神就應允他(代 上4:9-10)。我們今日落在各種艱難挑 戰或憂慮恐懼中,也應該誠心向神大大呼求,神必聆聽並為我們帶來出路和盼望。

看見一個新天新地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8 八月 2019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從《聖經》看天堂與地獄

「看哪!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事不再被人紀念,也不再湧上心頭了。你們要因我所創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因為我創造耶路撒冷成為快樂,使她的居民歡樂。」(賽65:17-18*)這個新天新地的描述,令人有置身天堂的感覺,因為那仿似永遠歡喜快樂的地方。舊約《聖經》中,安慰的信息往往是經歷嚴厲的審判後才出現;先前的事不再被紀念,即是要先處理因罪惡帶來的哀傷(賽65:11-16),而新天新地的描述,就總給人有無比的盼望!

和諧美善的國度

新天新地與彌賽亞的國度息息相關,受膏者彌賽亞以公義治理神的子民,帶來一個和諧美善的景象,《聖經》的描述非常美麗:「豺狼必與羊羔在一起吃東西,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蛇必以塵土為食物。在我聖山的各處,牠們都必不作惡,也不害物。」(賽65:35*)

問: 舊約常有意味深長的歷史故事,也有美妙詩章,但是有時詩辭或歷史事蹟常對仇敵有殘酷的咒詛或殺戮,太可怕了!要如何理解這些經文呢?

答: 我去年在成人主日學教授《約書亞記》,其中遇上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要考慮的因素亦不少,就是殺戮的課題。

當耶利哥的城牆塌陷後,以色列人「把城中的一切,無論男女老幼、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書6:21,新譯本)這樣做是遵照神的吩咐:「在耶和華你的神賜給你作產業的這些國民的城巿裡,有氣息的,連一個你也不可讓他活著;只要照著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的,把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完全滅絕,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的事,就是他們對自己的神所行的事,以致他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申20:16-18 *)

新時代 新思維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7 五月 2018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新時代 新思維

在不同平台終生學習神的道

在新世紀資訊網絡世界,有人對教會舊有傳統的《聖經》學習模式存疑,認為主日學、查經班等應否轉型、更新或被取替,以便迎向現代人新時代、新思維的挑戰。筆者曾見過有教會在牆壁當眼處,列舉信主不同年期應該閱讀屬靈書籍的名單,這反映教會對信徒成長也有很高和劃一的期望。

追溯二百多年教會歷史,基督教宗教教育一直是教會重視的事工,主日學始於1780年7月,由雷克斯(Robert Raikes)在英國設立,當時是回應社會問題,為6至12歲兒童提供免費教育,後來啟發教會看重宗教教育,延伸成人一起學習。多年來許多教會都設立不同體系,在信仰和生活各方面,有系統地培育信徒靈命成長,有別於社會上的學校教育。既然是系統教育,就要有完備的課程,背後理念在於傳授基督教信仰真理,建立信徒屬靈生命,在見證和事奉上有所裨益與長進。然而對新一代信徒來說,這種由教會制定,仿如學校著重知識傳遞的嚴格體系,年輕人普遍不大接受,反而渴望尋找人生的意義。

重尋屬靈真義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26 九月 2017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改教運動對後現代教會的啟迪

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城北華基教會安排了一連串的活動,其中的高潮是邀請了林榮洪博士主講「16世紀改教運動風雲:探討改教運動的前因後果及對後現代教會的意義」。印象最深刻的,是講座中最後一講「改教運動與後現代教會」。

在充滿懷疑、反權威和非常自我的後現代世代中,改教運動的四個肯定可以是當頭棒喝,叫在大海洋中迷失了方向,被一個個浪潮翻來覆去的人們帶來了曙光和出路,將信仰重新建立在神的應許上,肯定耶穌基督救恩的永恆價值,以致今日的信徒「可以大受鼓勵,

去牢牢抓住那擺在我們前面的盼望。我們擁有的這盼望,好像靈魂的錨,又牢固又可靠。」(希6:18-19,《新漢語譯本》)

辨析真偽!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9 八月 2017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異端邪教無處不在

在新約《聖經》的書信中,有多處的經文都明顯地提到,要慎防假教師及他們的教訓,其中使徒彼得更宣稱古往今來,異端和使人滅亡的學說都會經常出現:「從前有假先知在民眾中間出現。同樣,你們中間也將會有假教師,他們會暗中引進使人滅亡的學說,甚至否認買贖他們的主,使自己迅速滅亡。許多人會隨從他們淫蕩的行為,於是真理的道路就因為他們的緣故而遭到毀謗。他們因為貪婪就用虛構的話在你們身上打主意。」(彼後2:1-3a《新漢語譯本》)

作為時代的信徒,我們今日面對的攻擊、邪教和似是而非的道理特別多,怎能知道誰是誰非?我們務要隨時儆醒禱告,穿戴神所賜全副的屬靈軍裝,更求神賜予辨析真偽的智慧,堅決抗拒無處不在的異端邪說,與各類新興歪理或宗教劃清界線。

教會年的回想與靜思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23 二月 2017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回想當年

談到「教會年」,這叫我不自覺回想那段由未信、初信,到屬靈成長的經歷。在中學期間,一些舊同學帶領我參加不同宗派的教會活動,最後我留在一間著重禮儀的教會。正因為在這間教會聚會多年,我認識甚麼是教會年、三代經題1、不同節期,並隨著節期有不同代表的顏色轉動等等。

環繞基督

在香港母會薰陶下,我對教會年的節期特別敏銳,無論是將臨期、聖誕期、顯現期、預苦期、復活期和聖靈降臨期,都讓我思念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不同事蹟。每年周而復始想起基督的生平,由降生、受死到復活,也反省信徒如何在基督裡有生命成長。

問:《箴言》教導我們要遠離惡者,主耶穌卻說要進入罪人中,因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很矛盾?

答:《箴言》的教導有如處世格言,讓我們能夠接受勸戒,有智慧地處事做人,因而踏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上。《箴言》集結了多位作者的智慧結晶,都是生活的教訓、規勸和警句,目的是叫世人活得有智慧,行事公義和正直,過著敬虔的生活;書中更指出敬畏神就是智慧的基礎。在人生的道路上,務要選擇智慧,離棄愚昧,得著生命的智慧,存敬畏神的心而活。

在這個大前題下,《箴言》教導我們要遠離惡者,這是正確的大方向,因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雖然耶穌被法利賽人批評跟稅吏和罪人來往,帶著門徒與他們一起吃飯,但是這並不表示耶穌與那些人同流合污,因為耶穌清楚知道自己來在世上的使命,祂指出:「我來本不是要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b)對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來說,耶穌的教導和信息,他們都不能聽進心裡;反而對那些心靈貧乏和虛空的罪人,卻是乾渴時的甘露,人生的希望。這樣看來,「遠離惡者」與「要進入罪人中」並沒有矛盾!前者是指生活上的大方向,而後者則是表明罪人需要救恩。

一生有主恩手拖帶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14 四月 2014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我自信主後,總不讓時光輕輕地流逝,因為我深信神在每個信徒身上,必定有祂美好的旨意和計劃。我不斷尋求神的心意,我應當作甚麼事;然而,更要緊的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能與所信的福音相稱。就是這樣,我的人生加添了一份使命感和大方向,神亦一步一步引導我前面要走的每一段路。

生命原是一個歷奇

相信耶穌不單叫我積極地過活,更使我愛上了閱讀。我曾在教會團契擔當過圖書管理一職,除了管理屬靈書籍外,也要時常推介好書;我的閱讀興趣也這樣慢慢的建立起來。透過一位團友的指點,我開始愛讀 Paul Tournier的書,尤其是 The Adventure of Living,對我影響至為深遠。他說神是一個冒險與探索的神,祂的創造充滿色彩、創新和活力。作為被造的人,我們當然也帶有祂的冒險和創作動力。

學做好牧人的反思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12 三月 2013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1,14)主耶穌以「為羊捨棄生命」和「認識我的羊」作為好牧人的準則,因為牧羊人與群羊有著不能分割、生命相連的關係。

回想年輕時閱讀《以西結書》:「主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眾牧者有禍了!他們只顧牧養自己。牧者豈不應當牧養羊群嗎?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羊,卻不牧養羊群。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患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包紮;被趕散的,你們沒有領回;迷失的,你們沒有尋找;你們反而用強暴嚴嚴地管轄牠們。牠們沒有牧人,就分散了,作了田野一切走獸的食物。」(結34:2-5)[新譯本] 當時我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日我蒙召身為牧者,這段經文卻對我極富意義,是我牧養事奉的提醒。我當如何牧養主所託付的群羊呢?我的生命與他們有交流嗎?我真認識他們、欣然看見他們生命長進嗎?我是做合神還是合自己心意的牧養呢?

靈恩運動的回顧與反省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9 十一月 2011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靈恩」對不少教會來說,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課題。為著有一個較全面的看法,我們必須尋溯整個靈恩運動的歷史,衡量當中興起的原因,以及對教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最重要的是,從中得著反省,勇敢正視實況,堅守基督交付教會的使命。

復興抑或異端

靈恩運動可以追溯至第二世紀(A.D.172)孟他努主義(Montanism)的產生,當時有孟他努(Montanus)和追隨他的兩位女先知,百基拉(Priscilla)與馬克西米拉(Maximilla),認為教會將踏進「聖靈的時代」,按聖靈的感動發出預言,並自稱是聖靈的「代言人」,這便成為第一個所謂「靈恩」運動的團體。

孟他努主義興起的背景是使徒離世後,教會缺乏有動力的領袖,因此信徒群體失卻了活力,崇拜生活變得枯燥乏味,不少信徒也沒有熱切盼望主的再臨。在某個程度上,孟他努主義是一種教會的復興運動,重視聖靈的工作。大公教會不能接受孟他努式在即興和狂喜下,作出內容含糊和貧乏的預言,有時亦變得瘋狂而失去理性,故被列為異端。然而有關聖靈的教義,卻成為大公教會要正視的課題。

基督立下了榜樣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9 十一月 2011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剛讀畢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一書,讓我更深體會何謂跟隨基督。基督徒時常掛在口邊的大使命,就是去使萬民作主門徒,究竟「作主門徒」的真正意義是甚麼?作門徒又有何代價呢?

無價的恩典

論到作門徒的代價,潘霍華首先提出神的恩典已經預先支付了,而且是無價的。原來作門徒不在於人要付出甚麼代價,因為神的兒子為此已付上了生命。基於此,人根本無需與神討價還價,只要絕對地順服神,正如基督絕對順服神一樣。否則,我們就完全不領會神的恩典,更談不上已經掌握作門徒的真正意義。

若然恩典與作門徒是緊緊相連,我們就必須探討作門徒的恩典觀。潘霍華指出恩典被誤解而變得廉價,假若教會宣講不需要悔改的赦罪、沒有向受洗的信徒執行教會應有的紀律、不要求信眾先認罪才領聖餐,神的恩典就被偏低了。既然門徒是以重價的恩典買贖回來,就不能輕看基督的捨己,因為沒有基督、沒有十字架、沒有門徒應有的回應,恩典顯然就不再是恩典了!無怪乎潘霍華在書中的語氣是何等嚴厲和絕對。主的門徒要以嚴肅的態度回應基督向我們作的呼召,並以絕對的順服,緊緊跟隨祂,做主真正的門徒。

《聖經》中有永生?

Written by 何健華牧師
09 十一月 2011
Published in 何健華(城北)

中國傳統文化教導我們開卷有益,特別所謂《四書》、《五經》,一直以來享有崇高的地位。倘若我們以同樣的心態對待《聖經》,它的超然地位便無可置疑,問題在於研讀《聖經》的主要動機是甚麼?耶穌向當時代的猶太人,特別是那一班自以為是、敬虔的宗教領袖發出挑戰說:「你們研究《聖經》,因為你們認為《聖經》中有永生,其實為我作證的就是這《聖經》,然而你們卻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39,40)﹝新譯本﹞

殷勤查考

誠然,耶穌所針對的,並非他們以殷勤的態度去查考《聖經》。「查考」代表著找尋和細心的研究,在猶太人中,這是一個長期慣性的行動,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他們努力詮釋《聖經》,以及口述傳統,最終是希望能夠蒙神的悅納,他們的想法是:越是多多研究,就能夠越有生命。

今日教會同樣容易墮入這個陷阱,我們推行讀經運動,鼓勵查考《聖經》,甚至是深入地研究《聖經》。大概是認為越多研究,自然就會有豐盛的生命,於是翻查大量的研經資料,涉獵眾說紛紜的《聖經》注譯,不過,徒有知識弄到頭昏腦脹,那有生命可言!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