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華基教會植堂模式

「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植堂模式簡介」《今日華人教會》1997年4月號

高雲漢牧師

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下稱華基)自一九七五年元月十二日首次植堂以來,至今已植堂六次。每次植堂模式略有不同,現作簡略介紹,以達拋磚引玉之效。

一.認定植堂必要

主耶穌基督所頒佈的福音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9、20),主要內容是吩咐祂的門徒植堂再植堂。其中提到「施洗」與「教導」都是地方教會的主要工作。「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更表明植堂之後連綿不絕的再生功能:第一批門徒佈道植堂之後,再教訓第二批門徒遵守同樣的教訓,作佈道植堂的工作。如此便能連綿不絕地分植許多的堂會來。

正如神造了亞當、夏娃之後,就吩咐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一28)。所用的方法是一代傳一代,一家傳一家,連綿不絕地生養眾多遍滿全地。肉身家庭的繁衍原則如此,屬靈教會的繁衍也運用同一原則。中國俗語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是如此,每一家蒙神喜悅的正常教會,都必須是會繁衍、會植堂的教會!

二.學習教會增長

在一九七五年首次植堂之前,我代表一家宣教機構(Christian Nationals Evangelism Commission, CNEC福音自傳使團)在北美各地講道籌款六年,曾探訪的西國教會無論大小均對福音有負擔且有增長。六年來,我除了講道之外,更常常藉機會蒐集許多有關教會增長的資料。當累積了相當資料後,便蠢蠢欲動,盼望有機會將所學的付諸實踐。虛心學習教會增長和佈道植堂的理論與實踐,實在是植堂者很重要的裝備。

三.接受植堂呼召

一九七○年初期,佈道植堂的呼聲從各方面湧向我,而起初的呼聲來自內子在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同事。當時她的同事與眷屬大概每月有一次聚餐和傾談的聚會,話題常不期然轉到《聖經》的教訓上。他們不單對此很感興趣,還詢問內子可以到哪裏聽我講道。但是,他們怎能隨我在北美到處跑呢?

其次是許多留學加拿大的青年的家長,盼望我能照顧他們子女的屬靈需要。當時我回答說需要在北美各地旅行講道,他們便說:「西國教會有那麼多牧師,欠你一個又有甚麼關係?我們華人子弟缺乏牧者牧養,你怎麼不關心呢?」

此外,當我於一九七四年秋季返回東南亞旅行講道,香港中華傳道會監督桑安柱牧師說要差遣我回多倫多植堂。於是,我毅然接受挑戰,認定這是父神多方面呼召我委身佈道植堂的具體行動。

四.組織植堂核心

遠在一九七四年回東南亞之前,我經常與幾位有負擔傳福音的弟兄姊妹分享植堂的可能性,大家常為此禱告、商量。及至我於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從香港接受差遣返回多倫多,立即招聚了其中六對夫婦,加上我們夫婦一共七家,大家懇切禱告,同感佈道植堂的負擔。於是,經過簡單的籌備,迅速地於一九七五年元月十二日主日下午三時,假一家加拿大弟兄會的會堂開始第一次的主日崇拜。碰巧早年在香港九龍城浸信會替我施浸的張有光牧師路經多倫多停留兩天,他竟毫不猶豫地慷慨答應為我們作植堂後第一次的主日講道,用《腓立比書》第一章為我們奠定「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幾個重要原則與方向。哈利路亞,主的帶領與安排真是奇妙!

五.確定佈道對象

當時多倫多唐人街已有四家華人教會,東區也已有兩家。於是我們選定借用多倫多中區地鐵站出口的西國教會作聚會地方。當時附近很少華人家庭居住,故此主要佈道對象是從南、北兩面乘地鐵來聚會的青年學生。他們容易信主,又熱心追求,而且是一批一批、成結隊而來的,因此教會增長迅速。

更幸虧於一九七三年,加拿大放寬移民政策,許多留學生變成移民,可以在畢業後工作和居留。於是,這些學生逐漸成長,成為日後華基發展的骨幹和柱石。

六.設計教會節目

因為植堂之初來聚會的人百份之八十是青年學生,因此教會節目的編排亦集中注意這一體的需要。這些青年學生需要的是:愛心的關懷、生命的團契、真理的追求、體的活動和福音的挑戰。

感謝主!當年的同工都能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為了青年學生的需要,我們在崇拜聚會後預備茶點,讓大家有互相傾談、彼此探訪的機會,許多同工更開車接送一些學生到自己家中吃飯。我們也設立團契和小組促進生命的交流。我們使用司徒德(John Stott)所著的《真理的尋索》作為慕道班的課本,解答了許多青年學生在理智上的疑難。我們又藉釋經講道作有系統的真理教導,針對青年學生的需要而傳遞信息,並供給許多個人佈道、福音探訪、佈道聚會及禱告查經等福音的挑戰。總言之,所有節目均務求引起他們的興趣、供應他們的需要。

七.鼓勵積極參與

植堂之初的崇拜聚會只有三十多人參加,當中以青年學生居多,並沒有成熟的執事參與事奉,於是只要已經信主受洗者都可以擔任聚會的主席、領詩、讀經、司事和招待,讓一些尚缺經驗的弟兄姊妹也可參與事奉。只要有愛心忍耐教導,我們不必要求太高的事奉標準,深信父神也悅納單純的信心與熱心。有些時候,詩班員甚至佔了會眾的三份之一;然而,大家盡心投入、歡欣讚美,真的不亦樂乎!在主日學教授方面,我們也採用隊工方式集體教導,藉以培訓更多的教師。探訪也是分隊進行,便可以培養探訪的人材。有些青年學生聰明,參與了幾次之後,就可以照講照做,還逐漸變通,加上自己的心得。當看見佈道有果效,有人決志信主,我們真是歡喜雀躍,更努力地參與事奉。於是,信徒幾乎全民皆兵,參與各方面的事奉,結果信徒的歸屬感得以增加,教會亦得以迅速增長。

八.提倡普世差傳

我在植堂前有六年的時間,在北美數百家中、西教會為普世差傳講道籌款,親眼看見積極參與普世差傳的教會是蒙福增長的教會。當自己開始植堂牧會,又怎能棄「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35)的蒙福道路不走呢?

當初,每遇宣教士路經本市而又願意於主日下午到華基講道,我們都熱烈歡迎;不但為他們代禱,也願意奉獻金錢支持他們。記得一九七五年我們全年的獻金只有加幣七千元,為普世差傳我們卻奉獻了近千元。

作為開荒植堂的牧者,本身教會的事奉人手已經不足,我仍然積極參與華福運動、本市同工團契、培靈大會、青年冬令會、青年春令會以及宣教機構的差傳講道。這些屬於本身教會以外的事工,既不受薪又何必熱心參與呢?簡單一句話:因為所事奉的是莊稼之主耶穌基督,而非單單事奉自己受薪的教會。

我想這樣的做法跟教會的增長是很有關連的。一般信徒都有自己的家,家裏都需要金錢,家人也需要他們花時間照應。但當他們看見教會的牧者肯為普世福音的需要而出錢出力,毫不自私,自然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與處事的優先次序,也教他們肯為自己家庭以外的需要出錢出力。故此,一家願為普世差傳出錢出力的教會,本身也會成為質量增長、奉獻增長的教會。主耶穌「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教訓,是寶貴的應許,也是屬靈蒙福的原則。

九.策劃教會方向

華基沒有現成的宗派準則,也沒有一家特定教會作為學效對象。有時某些信徒說他以前在香港的教會是這樣這樣做的,但信徒背景不同,我們應該跟從誰呢?於是同工決定,讓牧師根據《聖經》的教訓和自己心靈的負擔,提出意見與眾同工禱告商量決定。這樣,策力的基本原則得以確立。

北美各城市華人人口不多,怎能容納像香港、臺灣那樣多的宗派呢?於是我們稱自己為「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讓不同背景的基督徒,只要重生得救、篤信《聖經》,便可以一起參與事奉。

我們又參考一些北美其他城市裏與我們性質相似的教會的章程,然後由數人起草,經大家商議後訂立了我們教會的憲章。後來編排節目、搬遷、設計植堂計劃等重要事工,都經由教會的核心同工與會眾一同禱告,尋求神的旨意才決定,會眾便更有歸屬感了。

十.孕育植堂觀念

植堂之初借用的西國弟兄會教堂,只可容納一百三十人左右。第二年,我們就已坐得滿滿的,而最缺乏的是主日學教室,我們於是禱告尋求搬遷的機會。感謝主!我們很快就借到附近的聯合教會,可坐三百多人,而且課室多,還有室內運動場!於是,我們在一九七六年的聖誕節搬到新址聚會。

過了不久,人又滿了,牧師就想到士嘉堡(Scarborough)植堂,便計劃在聖誕節期間在士嘉堡區演出福音話劇,旨在探測福音的氣候如何。可是經同工會一再討論,覺得人手不足,時機未成熟,便把植堂計劃押後。直至一九七九年六月三日,除了保持原有樂倫區的聚會地點,還在士嘉堡愛正區成立城東福音中心。一九八一年,我們終在愛正區建造了自己的教堂,可容納四百多人聚會,又增設英語崇拜。其後更於一九八七年元月、一九九○年九月、一九九四年元月和一九九六年六月先後六次植堂,而每次植堂的模式均有不同,盼望將來有機會逐一探討,以作列位同工的借鏡。

總而言之,佈道植堂是達致福音廣傳、門徒培訓、教會增長的最佳途徑,也是主耶穌福音大使命的核心要則,讓我們一起走上這蒙福的道路吧!

------------------------------------------------------

同工見證

我與華基一同成長:吳克定

在主的大憐憫下,我於一九七四年底在咸美頓麥馬斯達大學校園團契信主,於翌年一九七五年夏天轉讀多倫多大學。正考慮尋找合適的教會,好友便介紹一些在華埠唐人街的教會。但有一天晚上,高雲漢牧師、師母來探望我的姊姊,並熱情地邀請我參加華基的崇拜,從此奠定華基成為我屬靈的家,在過去二十年裏共同成長。

當時華基雖然不在華人聚居的地點開始,卻能吸引不少青年留學生,實有以下數因:

一.會址正座落主要地鐵幹線的車站出口,對沒有汽車的學生,交通還算方便。

二.講臺有穩健和系統性的釋經講道,學生靈命得到餵養。

三.高牧師很久以前便常邀請宣教士分享,拓展會眾視野,學習胸懷普世。

四.有家庭的信徒非常愛護青年留學生,把他們看成自己兒女般,使他們對教會產生歸屬感,親切有如大家庭般。創會七個家庭之一的袁曉先夫婦更常不辭勞苦地接送我們到教會。每逢節期,各家庭又都開放,以佳餚招呼我們。

五.忠心擺上的已故林美寶執事,她自己獨身,卻將全副精神放在青年人身上,諄諄善誘,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六.提供很多學習事奉的機會,無論帶領查經或作小組組長,都令學生覺得教會很有朝氣,並營造好學、進取的風氣。

七.學習模式不單是理論,且強調實踐,所以我們常隨高牧師出隊探訪,作個人證道。外面雖冰天雪地,內心卻為救人靈魂火熱,且常在講臺參與傳譯工作,亦得以參與同工會任青年部長,以至能發揮恩賜。


Last modified on 週四, 15 十一月 2018 12:27
Facebook Image

華基聯會

相愛合一 . 培訓門徒 . 增長植堂 . 普世差傳 . 社區關懷

地址: 2750 14th Ave., Suite G-05, Markham,
ON L3R 0B6

Tel: (905) 479-2236   Fax: (905) 479-2232
E-mail: admin@acem.ca
Website: http://www.acem.ca

Contact Us

Required *

  Refresh Captcha  
   

K2 Login